被遗忘权本土化的路径与制度对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被遗忘权在我国被提出的背景 | 第12-16页 |
(一) 网络个人信息权的现实困境 | 第12-13页 |
(二) 被遗忘权引入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1、网络个人信息趋向于被永久记忆 | 第13-14页 |
2、权利保护的滞后性 | 第14-16页 |
二、被遗忘权的要素 | 第16-20页 |
(一) 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 | 第16-18页 |
(二) 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 | 第18-19页 |
(三) 被遗忘权的权利客体 | 第19-20页 |
三、被遗忘权本土化的难点 | 第20-25页 |
(一) 被遗忘权本土化与其他权益的冲突 | 第20-21页 |
1、对公民其他权利的影响 | 第20页 |
2、对媒体的职能的影响 | 第20页 |
3、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20-21页 |
4、对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 | 第21页 |
(二) 被遗忘权本土化的难点 | 第21-25页 |
1、被遗忘权的主体范围争议 | 第21-22页 |
2、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不明确 | 第22-23页 |
3、法定数据留存时间的确定 | 第23-24页 |
4、外部技术的欠缺 | 第24-25页 |
四、被遗忘权本土化的制度对接 | 第25-42页 |
(一) 被遗忘权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 第25-27页 |
1、已有立法与实践 | 第25-26页 |
2、我国应采用的路径 | 第26-27页 |
(二) 被遗忘权与相关制度的对接 | 第27-31页 |
1、与个人信息权的对接 | 第27-28页 |
2、与隐私权的对接 | 第28-31页 |
(三) 被遗忘权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31-42页 |
1、被遗忘权的适用情形 | 第31-34页 |
2、被遗忘权适用的例外情形 | 第34页 |
3、被遗忘权损害赔偿的构成 | 第34-37页 |
4、被遗忘权受到侵害时的救济方式 | 第37-39页 |
5、被遗忘权的配套制度保障 | 第39-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