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3页 |
一 骨生物学概述 | 第14-28页 |
1. 骨的功能 | 第14页 |
2. 骨组织的类型 | 第14-15页 |
3. 骨的组成 | 第15-25页 |
·基质组成 | 第16-17页 |
·细胞组成 | 第17-24页 |
·骨表面 | 第24-25页 |
4. 骨结构改变的方式 | 第25-28页 |
·骨生成 | 第25-26页 |
·骨塑造 | 第26页 |
·骨重塑 | 第26-28页 |
二、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 第28-36页 |
1. 骨组织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 第28页 |
2. 组织工程的定义 | 第28-29页 |
3. 骨组织工程治疗策略 | 第29页 |
4. 骨组织工程构成要素 | 第29-35页 |
5. 组织工程化骨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三、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3页 |
第二章 破骨类细胞的获取和各种方法的比较 | 第53-71页 |
一 破骨细胞前体(pOCs)的获取和生物学行状的研究 | 第53-63页 |
1. 本部分主要实验材料 | 第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颅骨原代成骨细胞的获取 | 第53-54页 |
·骨髓细胞的获取 | 第54页 |
·原代成骨细胞和骨髓细胞共培养制备pOCs | 第54-55页 |
·共培养的时间对pOCs获得数目的影响 | 第55页 |
·pOCs融合试验 | 第55页 |
·原代成骨细胞的存在和数目对pOCs融合的影响 | 第55页 |
·pOCs的数目对pOCs融合的影响 | 第55页 |
·促骨激素1a,25(OH)_2D_3对pOCs融合的影响 | 第55页 |
·组织染色 | 第55-58页 |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细胞染色 | 第55-56页 |
·碱性磷酸酶细胞染色 | 第56-57页 |
·pOCs细胞荧光染色 | 第57-5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58页 |
3. 结果 | 第58-63页 |
·pOCs的获取和特征描述 | 第58-61页 |
·pOCs融合试验 | 第61-63页 |
二、真实破骨细胞和类破骨细胞的获取和纯化 | 第63-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原代成骨细胞和骨髓细胞共培养获取和纯化类破骨细胞 | 第63页 |
·从新生小鼠长骨分离和纯化破骨细胞 | 第63-64页 |
3. 结果 | 第64-65页 |
·类破骨细胞的纯化 | 第64页 |
·真实破骨细胞的纯化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8页 |
5. 结论 | 第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三章 成骨细胞分化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 | 第71-99页 |
一 成骨细胞分化对破骨细胞从头形成的影响 | 第71-79页 |
1. 本部分特有主要实验材料 | 第7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骨髓细胞与不同分化程度的成骨细胞共培养 | 第71页 |
·培养介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 第71-72页 |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细胞染色 | 第72-73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73页 |
3. 结果 | 第73-75页 |
·成骨细胞分化确认 | 第73页 |
·成骨细胞的分化程度对破骨细胞从头生成的影响 | 第73-75页 |
4. 讨论 | 第75-78页 |
5. 结论 | 第78-79页 |
二、成骨细胞分化对破骨细胞前体成熟的影响 | 第79-9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pOCs与不同分化程度的成骨细胞共培养 | 第79页 |
·茜素红矿化节结染色 | 第79页 |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细胞染色 | 第79页 |
·细胞纤维肌动蛋白荧光染色 | 第79-80页 |
·矿化节结尺寸分布图的绘制 | 第80页 |
3. 结果 | 第80-87页 |
·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 | 第80-83页 |
·成骨细胞的分化程度对pOCs成熟的影响 | 第83-87页 |
4. 讨论 | 第87-92页 |
5. 结论 | 第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第四章 体外类骨组织的构建及其破骨细胞引入 | 第99-129页 |
一 组织工程化骨的特征描述 | 第99-111页 |
1. 本部分特有主要实验材料 | 第9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9-102页 |
·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制造 | 第99-100页 |
·组织工程化骨的构建 | 第100页 |
·支架上细胞数量检测 | 第100-101页 |
·支架上的磷含量的检测 | 第101页 |
·电镜检测 | 第101-102页 |
·环境扫描电镜检测 | 第101页 |
·扫描电镜检测 | 第101-102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02页 |
3. 结果 | 第102-107页 |
·支架制造 | 第102-103页 |
·支架上细胞数量的变化 | 第103页 |
·支架上磷含量的变化 | 第103-104页 |
·支架构造物电镜观察 | 第104-107页 |
4. 讨论 | 第107-110页 |
5. 结论 | 第110-111页 |
二、破骨细胞引入方法的建立和初步结果 | 第111-1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1-112页 |
·pOCs与生物矿化支架构造物共培养 | 第111页 |
·组织冷冻切片荧光染色 | 第111-112页 |
·电镜检测 | 第112页 |
·环境扫描电镜检测 | 第112页 |
·扫描电镜检测 | 第112页 |
3. 结果 | 第112-118页 |
·类破骨细胞的生成 | 第112-115页 |
·类破骨细胞骨吸收和基质结构的改善 | 第115-116页 |
·异常细胞结构的消失 | 第116-118页 |
4. 讨论 | 第118-123页 |
5. 结论 | 第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综述 | 第129-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