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部分:信号分子对水稻细胞过敏反应的诱导作用 | 第14-39页 |
第一章:水稻细胞过敏反应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第16-22页 |
·前言 | 第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水稻悬浮培养细胞制备 | 第16-17页 |
·不同染色方法和细胞死亡率测定 | 第17页 |
·溴酚蓝光谱特性分析 | 第17页 |
·病原细菌诱导水稻细胞HR的测定 | 第17页 |
·结果 | 第17-21页 |
·不同染色测定水稻细胞过敏反应方法的比较 | 第17-18页 |
·溴酚蓝的光谱特性 | 第18-19页 |
·杀死水稻细胞的方法比较 | 第19页 |
·不同浓度溴酚蓝的染色效果比较 | 第19-20页 |
·已知死亡率的水稻细胞测定 | 第20页 |
·病原细菌诱导水稻细胞HR的测定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过氧化氢诱导水稻细胞过敏反应的研究 | 第22-29页 |
·前言 | 第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水稻悬浮培养细胞制备 | 第22-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3页 |
·诱导和接种处理 | 第23页 |
·H_2O_2对水稻细胞作用时间的控制 | 第23页 |
·细胞死亡率测定 | 第23页 |
·H_2O_2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结果 | 第24-27页 |
·直接添加H-2O_2对水稻细胞HR的诱导 | 第24-25页 |
·葡萄糖氧化酶发生体系产生H_2O_2对水稻细胞HR的诱导 | 第25-26页 |
·H_2O-2诱导水稻细胞HR的时间作用效应 | 第26页 |
·与非寄主细菌互作中产生的H_2O_2对水稻细胞HR的诱导 | 第26-27页 |
·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一氧化氮和过氧化氢诱导水稻细胞过敏反应的协同作用分析 | 第29-37页 |
·前言 | 第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水稻悬浮细胞培养 | 第29-30页 |
·NO和H_2O_2诱导水稻细胞死亡 | 第30页 |
·水稻细胞死亡率测定 | 第30页 |
·NO含量测定 | 第30页 |
·H_2O_2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5页 |
·NO诱导水稻细胞HR | 第31-32页 |
·H_2O_2诱导水稻细胞HR | 第32-33页 |
·NO与H_2O_2对水稻细胞HR的协同诱导作用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 第39-47页 |
第四章: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的基因表达图谱的分析和差异性表达基因的识别 | 第39-46页 |
·前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水稻悬浮细胞培养和Xoo接种处理 | 第39-40页 |
·水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40页 |
·cDNA-AFLP试验 | 第40-41页 |
·差异表达片段分离和测序 | 第41页 |
·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cDNA-AFLP分析 | 第41页 |
·水稻差异性表达片段的分离与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Real-time PCR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片段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甜菜夜蛾生防菌资源的发掘、基因的克隆和工程菌的构建 | 第47-79页 |
第五章:罹病甜菜夜蛾分离菌株的生理特征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 | 第48-54页 |
·前言 | 第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菌株 | 第48页 |
·生理特征分析 | 第48页 |
·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48-49页 |
·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49页 |
·16S rDNA的全序列测定 | 第49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52页 |
·生理特征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16SrDNA PCR扩增结果 | 第51页 |
·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比较和系统发育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粘质沙雷氏菌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及结构域分析 | 第54-61页 |
·前言 | 第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材料 | 第54-55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54页 |
·培养基 | 第54页 |
·抗生素 | 第54页 |
·主要酶制剂 | 第54-55页 |
·方法 | 第55-56页 |
·PCR反应引物的设计 | 第55页 |
·PCR扩增反应 | 第55页 |
·DNA的操作 | 第55页 |
·几丁质酶基因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55页 |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5页 |
·基因结构域分析 | 第55-56页 |
·结果 | 第56-60页 |
·chiA基因的扩增 | 第56页 |
·chiA基因的克隆 | 第56-57页 |
·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57-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七章:粘质沙雷氏菌QL-1的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研究 | 第61-76页 |
·前言 | 第61-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材料 | 第62-63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62页 |
·培养基 | 第62-63页 |
·工具酶及生化试剂 | 第63页 |
·扩增1.774kb几丁质酶基因(chiA-2)的PCR反应引物设计 | 第63页 |
·方法 | 第63-64页 |
·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 | 第63页 |
·胞内、胞外和周质空间中酶活测定 | 第63-64页 |
·IPTG对重组菌E.coli (pS11)的诱导表达 | 第64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PCR扩增反应 | 第64页 |
·芽孢杆菌质粒DNA提取 | 第64页 |
·结果 | 第64-75页 |
·IPTG对重组几丁质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影响 | 第64-65页 |
·重组几丁质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分布 | 第65-66页 |
·几丁质酶基因在表达载体pET-28a(+)中的高效表达 | 第66-70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66-68页 |
·重组质粒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 第68-69页 |
·酶活检测 | 第69-70页 |
·几丁质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 第70-75页 |
·重组质粒pMA5-chiA的构建 | 第70-73页 |
·重组质粒转化枯草芽孢杆菌 | 第73页 |
·重组几丁质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 | 第73-74页 |
·重组几丁质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的产酶曲线 | 第74-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博士后期间承担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1页 |
博士后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考察调研任务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
永久通信地址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