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0-21页 |
1 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问题提出的意义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自主学习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自主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18页 |
3 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立论的理论分析 | 第21-30页 |
1 学分制、大学生、自主学习三者联结的层面 | 第21-26页 |
·在“学习自由”思想上的联结 | 第21-23页 |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上的联结 | 第23-25页 |
·在“个性化成才”教育目标上的联结 | 第25-26页 |
2 学分制、大学生、自主学习三者联结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认知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7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3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立论的现实分析 | 第30-40页 |
1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自身在不同教育层次的比较 | 第30-32页 |
·与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比较 | 第30-31页 |
·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比较 | 第31-32页 |
2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自身在不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比较 | 第32-34页 |
·学年制与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比较 | 第32-33页 |
·大学生对学分制与学年制态度倾向的比较 | 第33-34页 |
3 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学习的比较 | 第34-37页 |
·与对应的传统他主学习的比较 | 第34-36页 |
·与相近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比较 | 第36-37页 |
4 小结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运行机制 | 第40-54页 |
1 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宏观控制机制 | 第40-42页 |
·人才培养目标环节 | 第40-41页 |
·人才培养方案环节 | 第41页 |
·过程控制环节 | 第41页 |
·个人操作环节 | 第41-42页 |
2 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控制机制 | 第42-51页 |
·教学设计机制 | 第42-46页 |
·自主选择机制 | 第46-48页 |
·自主学习质量监控机制 | 第48-50页 |
·自主学习评价机制 | 第50-51页 |
3 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人操作机制 | 第51-54页 |
·学习环境的适应过程 | 第52页 |
·学习的计划过程 | 第52页 |
·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过程 | 第52页 |
·学习的自我评价过程 | 第52-53页 |
·学习的意志控制过程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学分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 第54-65页 |
1 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 第54-58页 |
·高校办学自主权建设 | 第54-55页 |
·课程知识供应制度建设 | 第55-56页 |
·师生关系建设 | 第56-57页 |
·自主学习的法制建设 | 第57页 |
·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 | 第57-58页 |
2 教育资源支撑体系建设 | 第58-61页 |
·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 第58-59页 |
·师资队伍建设 | 第59-60页 |
·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 第60-61页 |
3 教学运行支撑体系建设 | 第61-62页 |
·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 第61页 |
·学生管理机制建设 | 第61-62页 |
·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 | 第62页 |
4 学习素质支撑体系建设 | 第62-65页 |
·学习素质的自我建设 | 第62-63页 |
·学习素质的他我建设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