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区域优势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5-21页
     ·区域优势评价的研究现状第21-24页
   ·本文研究意义第24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4页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4页
   ·研究思路、框架、方法第24-27页
     ·研究思路第24-25页
     ·研究框架第25页
     ·研究方法第25-27页
   ·研究的创新突破点第27页
     ·研究视角创新第27页
     ·理论体系创新第27页
     ·方法论创新第27页
   ·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复杂系统、熵与区域第28-37页
   ·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第28-30页
     ·复杂系统的概念第28页
     ·复杂系统的特征第28页
     ·复杂系统理论介绍第28-30页
   ·熵(Entropy)第30-33页
     ·熵概念提出与扩大第30-31页
     ·熵的意义和作用第31-32页
     ·熵的应用第32-33页
   ·区域是复杂系统第33-36页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第33-34页
     ·区域系统结构第34页
     ·区域是耗散结构第34-35页
     ·区域存在熵增现象第35页
     ·熵表示区域系统结构功能的有序度第35-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区域优势熵理论第37-61页
   ·区域优势概念(Regional Advantage)第37-38页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第37页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第37-38页
     ·区域优势概念的界定第38页
   ·区域系统的熵流模型第38-43页
     ·区域优势是区域获得负熵的能力第38-39页
     ·负熵函数的决定第39-40页
     ·五种流的耦合机制第40-41页
     ·区域负熵的交换模型第41-43页
   ·区域优势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3-46页
     ·文化是影响区域优势潜在的、深层次因素第43页
     ·制度是影响区域优势的核心因素第43-44页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优势的直接体现,是关键因素第44页
     ·生态环境是区域优势的限制性因素第44-45页
     ·生产要素是区域优势的重要因素第45页
     ·市场需求是影响区域优势的主要因素第45页
     ·科技创新是影响区域持续优势的关键第45-46页
   ·区域优势的形成与演化模型第46-49页
     ·区域自然系统优势的形成与演化第46-47页
     ·区域经济优势的形成与演化第47-48页
     ·区域社会优势的形成与演化第48页
     ·区域优势演化模型第48-49页
   ·区域创新系统决定区域持续优势第49-54页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第49-50页
     ·区域持续优势源自区域创新系统第50-51页
     ·区域创新系统构成第51-54页
   ·区域优势熵理论框架第54-59页
     ·负熵统筹反映区域综合优势第54-55页
     ·熵理论的组成及主要内容第55-56页
     ·熵理论内在逻辑一致性第56-57页
     ·基于熵理论的区域优势评价法第57页
     ·熵流法能更准确评价区域综合优势第57-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区域综合优势的熵流评价模型第61-76页
   ·区域综合优势的评价思想和原则第61页
     ·评价的指导思想第61页
     ·评价原则第61页
   ·评价方法第61-66页
     ·负熵的计算方法第61-63页
     ·定义区域的熵向量和熵空间第63页
     ·改进的熵向量正交投影法第63-66页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6-70页
     ·综合评价体系框架第66-67页
     ·指标的辨识与量化应用第67-70页
   ·五种负嫡流的计算方法之一第70-73页
     ·人力资源吸引力方程的参数估算方法第70-71页
     ·资金吸引力方程的参数估算方法第71页
     ·物资吸引力方程的参数估算方法第71-72页
     ·技术吸引力方程的参数估算方法第72页
     ·信息吸引力方程的参数估算方法第72-73页
   ·五种负熵流的计算方法之二第73-75页
     ·调查五种点到点的流量第73页
     ·计算五种点到点的吸引力第73-74页
     ·五种负熵的计算公式第74-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区域优势熵理论的验证原理与优势判别第76-87页
   ·区域优势熵理论的验证原理第76页
     ·熵理论内在逻辑一致性检验第76页
     ·实例分析验证第76页
   ·绩效模型与熵流模型一致性的验证方法与步骤第76-78页
     ·构建区域转化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第76-77页
     ·区域转化绩效总水平计算方法与步骤第77-78页
     ·相关分析判别法第78页
   ·形成与演化模型与熵流模型一致性的验证方法与步骤第78-85页
     ·构建形成与演化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第78-84页
     ·改进的正交投影法计算区域优势值第84-85页
     ·相关分析判别法第85页
   ·区域优势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别法第85页
     ·权重分析判别法第85页
     ·回归分析判别法第85页
   ·区域优势的判别原理第85-86页
   ·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湘鄂渝黔边区优势的实证分析第87-106页
   ·湘鄂渝黔边区简介第87-88页
   ·熵流法计算和分析四边区综合优势第88-92页
     ·原始数据第88页
     ·计算步骤和结果第88-90页
     ·结果分析第90-92页
   ·绩效法计算和分析四边区显性优势第92-94页
     ·原始数据第92页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第92-94页
   ·因素法计算和分析四边区潜能优势第94-96页
     ·原始数据第94页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第94-96页
   ·影响边区优势的主要因素判别第96-100页
     ·权重分析第96-98页
     ·主要影响因素判定第98-100页
   ·区域优势熵理论的验证第100-101页
     ·三种结果成正相关第100-101页
     ·三种结果与区域实际情况相吻合第101页
   ·四边区优势状况的判别第101-102页
   ·提升边区优势的对策和措施第102-105页
     ·以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提高产业竞争力第102-103页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提高政府效率第103页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边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第103-104页
     ·加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力度,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第104页
     ·加大对文教事业投入,积极培育人才第104页
     ·培养积极进取文化,提高人们思想开放程度第104-105页
   ·小节第105-1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06-110页
   ·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成果第106-108页
   ·主要的创新点第108-109页
   ·讨论和展望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3页
附录A: 湘鄂渝黔边区的区位图第123-124页
附录B: 湘鄂渝黔边区基础数据第124-128页
附录C: 科技查新报告第128-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进程探究
下一篇:大学生求职语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