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立项背景 | 第10页 |
二、血流变、微循环与瘀血 | 第10-12页 |
三、八珍汤治疗贫血的药理作用 | 第12页 |
四、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3-32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 结果 | 第15-27页 |
(一) 治疗前B组与C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15页 |
(二) A组与治疗前IDA患者(B组、C组)血流变、微循环的变化的比较 | 第15-20页 |
(三) 治疗前后B组与C组Hb、SI、TIBC的比较 | 第20页 |
(四) B组与C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微循环的变化比较 | 第20-27页 |
(五) 对患者出血反应的影响比较 | 第27页 |
(六) 不良反应 | 第27页 |
三、讨论 | 第27-32页 |
(一) 八珍汤的现代研究 | 第27页 |
(二) 八珍汤改善瘀血、出血的药理作用 | 第27-28页 |
(三) IDA的病因病机及其合并瘀血、出血反应的研究 | 第28-29页 |
(四) 对贫血兼见瘀血、出血的产生机理分析 | 第29-30页 |
(五)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第30页 |
(六) 结论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2-51页 |
一、贫血大鼠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流变及凝血功能的变化 | 第32-40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二) 结果 | 第34-40页 |
二、贫血大鼠微循环及形态学变化 | 第40-47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二) 结果 | 第41-47页 |
三、讨论和结论 | 第47-51页 |
(一) 模型组贫血表现 | 第47页 |
(二) 模型组瘀血表现 | 第47-48页 |
(三) 模型组出血倾向 | 第48-49页 |
(四) ET-1/CGRP比值反应 | 第49-50页 |
(五) 结论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本项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综述 | 第56-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