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26页 |
第一节 WSSV 主要蛋白及增殖模型研究概况 | 第8-14页 |
1 WSSV 主要结构和功能蛋白 | 第8-10页 |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囊膜蛋白 | 第8-9页 |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核衣壳蛋白 | 第9-10页 |
2 WSSV 的感染宿主及增殖WSSV 的动物模型 | 第10-14页 |
·WSSV 的感染宿主 | 第10-11页 |
·增殖WSSV 的动物模型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途径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1 中和抗体 | 第15-16页 |
·多克隆中和抗体 | 第15页 |
·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 | 第15-16页 |
2 免疫增强剂 | 第16-17页 |
3 疫苗 | 第17-19页 |
·重组蛋白疫苗 | 第17-18页 |
·灭活疫苗 | 第18-19页 |
4 遗传育种 | 第19页 |
5 RNAi | 第19-20页 |
6 结语 | 第20-26页 |
第一章 重组VAP1 高表达克隆筛选及表达产物活性分析 | 第26-42页 |
第一节 重组VAP1 高表达克隆筛选 | 第27-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7-31页 |
·材料 | 第27页 |
·500 μg/mL ZeocinTM 高抗性筛选 | 第27-28页 |
·高表达克隆的快速筛选 | 第28页 |
·高表达克隆的鉴定 | 第28-31页 |
2 结果 | 第31-35页 |
·高表达克隆的快速筛选 | 第31-32页 |
·蛋白浓度测定及SDS-PAGE 鉴定分析 | 第32-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表达的重组VAP1 蛋白活性分析 | 第37-4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页 |
·地高辛标记的对虾各组织膜蛋白的制备 | 第37-38页 |
·重组VAP1 的制备 | 第38页 |
·ELISA 方法检测重组VAP1 蛋白活性 | 第38-39页 |
2 结果 | 第39-40页 |
·各组织膜蛋白浓度测定 | 第39页 |
·重组VAP1 蛋白活性检测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二章 重组VAP1 高表达克隆的实验室小规模发酵 | 第42-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5页 |
·材料 | 第42-43页 |
·发酵设备 | 第43页 |
·发酵流程 | 第43-44页 |
·发酵产物的鉴定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毕赤酵母表达的重组VAP1 对WSSV 在克氏原螯虾上感染的阻断作用 | 第48-71页 |
第一节 种毒的制备及半数致死量LD50 的测定 | 第49-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2页 |
·实验动物 | 第49页 |
·克氏原螯虾自然携带病毒的检测 | 第49-50页 |
·种毒液的制备 | 第50-51页 |
·测定WSSV 提取液在克氏原螯虾上的半数致死量(LD50) | 第51页 |
·WSSV 提取液-75 ℃冻存14 个月后半数致死量(LD50)的变化 | 第51-52页 |
2 结果 | 第52-56页 |
·测定新鲜制备的病毒提取液的LD50 | 第52-54页 |
·测定病毒提取液-75℃冻存14 个月后的LD50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第二节 重组VAP1 对 WSSV 对克氏原螯虾感染的阻断作用 | 第59-7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1页 |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毒种 | 第59页 |
·rVAP1 重组菌株表达产物与X-33 表达产物的制备 | 第59页 |
·rVAP1 对WSSV 对克氏原螯虾感染阻断实验 | 第59-61页 |
2 结果 | 第61-68页 |
·人工注射感染螯虾死亡率 | 第61-62页 |
·人工注射感染螯虾累计死亡率 | 第62-64页 |
·斑点杂交检测 | 第64-67页 |
·重组蛋白rVAP1 对病毒滴度(LD50)的影响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囊膜蛋白VP281 的特性 | 第68-69页 |
·rVAP1 对WSSV 感染的阻断作用 | 第69-71页 |
附录 本论文所使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