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孔壁坍塌后形成变截面桩承载特性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孔壁坍塌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影响孔壁坍塌因素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防治孔壁坍塌措施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塌孔形成缺陷桩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变截面桩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2章 孔壁坍塌及形成变截面桩理论分析 | 第17-34页 |
| ·孔壁稳定性及坍塌机理分析 | 第17-20页 |
| ·孔壁失稳及坍塌描述 | 第17页 |
| ·孔穴扩张理论概述及其发展与应用 | 第17-18页 |
| ·利用孔穴扩张理论分析孔壁稳定性 | 第18-20页 |
| ·孔壁坍塌形式及滑移线几何假定 | 第20-22页 |
| ·孔壁坍塌形式及特点 | 第20-21页 |
| ·孔壁坍塌滑移线探讨 | 第21-22页 |
| ·孔壁坍塌后形成变截面桩的特点 | 第22-24页 |
| ·关于扩径桩 | 第22-23页 |
| ·与直孔桩相比的特点 | 第23页 |
| ·与普通变截面桩相比的特点 | 第23-24页 |
| ·塌孔单桩竖向荷载条件下承载力理论分析 | 第24-29页 |
| ·荷载传递性状一般规律 | 第24页 |
| ·单桩承载力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 ·塌孔桩荷载传递特点 | 第25页 |
| ·塌孔后形成变截面单桩极限承载力公式推导 | 第25-29页 |
| ·塌孔后形成变截面单桩沉降量分析 | 第29-31页 |
| ·影响单桩沉降的因素 | 第29页 |
| ·塌孔后形成变截面单桩沉降量公式推导 | 第29-31页 |
| ·塌孔后形成变截面单桩破坏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 ·单桩破坏模式概述 | 第31-32页 |
| ·塌孔桩破坏模式探讨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3章 基于工程实例数值模拟分析 | 第34-52页 |
| ·工程背景介绍 | 第34页 |
| ·有限单元法介绍 | 第34-37页 |
| ·有限单元法的概念 | 第34-35页 |
|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35页 |
|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步骤 | 第35-37页 |
| ·ANSYS介绍 | 第37-38页 |
| ·ANSYS概述 | 第37页 |
| ·ANSYS主要特点 | 第37-38页 |
| ·ANSYS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38页 |
| ·数值模拟的方案设计 | 第38-44页 |
| ·基本假定及相关说明 | 第38页 |
| ·单元的选择 | 第38-40页 |
| ·选取计算参数 | 第40-41页 |
| ·桩、土体本构模型选取 | 第41-42页 |
| ·网格划分 | 第42-43页 |
| ·边界条件及约束形式 | 第43页 |
| ·加载方式及求解控制选项的设置 | 第43页 |
| ·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 ·后处理 | 第44页 |
| ·竖向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50页 |
| ·桩身位移场分析 | 第44-46页 |
| ·土体位移场分析 | 第46-47页 |
| ·桩身应力场分析 | 第47-48页 |
| ·土体应力场分析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4章 塌孔桩相关性质的模拟分析 | 第52-59页 |
| ·影响塌孔桩承载力的因素 | 第52页 |
| ·变截面段纵深位置对承载特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 ·方案设计 | 第52页 |
| ·单元、材料、本构模型以及各种参数选取 | 第52-53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非均匀性塌孔桩在竖向荷载下特性分析 | 第55-58页 |
| ·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 ·单元、材料、本构模型以及各种参数选取 | 第56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1. 结论 | 第59-60页 |
| 2. 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