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9页 |
§1-2 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定制式人工假体的依据 | 第12-13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整体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图像的成像原理及其特点 | 第15-21页 |
§2-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 | 第15-17页 |
2-1-1 CT简介 | 第15页 |
2-1-2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15-17页 |
§2-2 CT图像的基本参数 | 第17-18页 |
2-2-1 窗宽 | 第17页 |
2-2-2 窗位 | 第17-18页 |
§2-3 CT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18页 |
2-3-1 CT工作时间 | 第18页 |
2-3-2 CT系统部件 | 第18页 |
2-3-3 CT图像质量指标 | 第18页 |
§2-4 CT图像相关参数及特点 | 第18-20页 |
2-4-1 噪声 | 第19页 |
2-4-2 伪影 | 第19页 |
2-4-3 部分容积效应 | 第19页 |
2-4-4 周围间隙现象 | 第19-20页 |
2-4-5 CT图像与一般光学图像的不同 | 第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医学图像的预处理 | 第21-39页 |
§3-1 医学图像获取 | 第21-23页 |
3-1-1 扫描输入 | 第21页 |
3-1-2 直接获取 | 第21-22页 |
3-1-3 DICOM协议 | 第22页 |
3-1-4 符合DICOM协议的CT图像解码 | 第22-23页 |
3-1-5 获取DICOM图片文件信息 | 第23页 |
§3-2 医学图像预处理 | 第23-31页 |
3-2-1 几何变换 | 第24-26页 |
3-2-2 图像滤波 | 第26-27页 |
3-2-3 图像的分割 | 第27-29页 |
3-2-4 边界提取 | 第29-30页 |
3-2-5 断层图像间的插值 | 第30-31页 |
§3-3 系统主要界面与功能模块流程图 | 第31-35页 |
3-3-1 系统主要界面 | 第31-35页 |
3-3-2 系统功能模块图 | 第35页 |
§3-4 系统功能与特点 | 第35-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断层轮廓的表面重建 | 第39-59页 |
§4-1 基于三维数据的建模方法 | 第39-41页 |
4-1-1 物体表面重建(基于表面的方法) | 第39-41页 |
4-1-2 直接体视法(基于体数据的方法) | 第41页 |
§4-2 基于断层轮廓的表面重建 | 第41-44页 |
4-2-1 基于三角片的表面重建 | 第42页 |
4-2-2 单轮廓线之间的三维重建 | 第42-43页 |
4-2-3 多轮廓线之间的三维重建 | 第43-44页 |
§4-3 股骨三维重建的基本理论及方法 | 第44-46页 |
4-3-1 CAD模型重建技术 | 第45-46页 |
§4-4 三维重建步骤 | 第46-54页 |
4-4-1 股骨轮廓点坐标文件的产生 | 第46页 |
4-4-2 边缘轮廓曲线的拟合 | 第46-49页 |
4-4-3 边缘轮廓曲线的光顺 | 第49-52页 |
4-4-4 边缘轮廓曲线的优化 | 第52-54页 |
§4-5 基于Pro/Engineer的股骨三维重建 | 第54-58页 |
4-5-1 Pro/Engineer曲面造型方法 | 第54页 |
4-5-2 股骨三维重建造型处理 | 第54-56页 |
4-5-3 股骨三维重建实例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模型误差比较及分析 | 第59-65页 |
§5-1 模型精度评价 | 第59页 |
§5-2 误差比较方法 | 第59-63页 |
5-2-1 三坐标测量机的原理 | 第60页 |
5-2-2 模型比较 | 第60-63页 |
§5-3 误差原因分析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股骨数控机床制造研究 | 第65-69页 |
§6-1 快速成形加工方法 | 第65页 |
§6-2 机加工方法 | 第65-67页 |
6-2-1 自动编程 | 第65-66页 |
6-2-2 CAD/CAM在数控编程中的具体应用 | 第66-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7-2未来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