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冷杉补光育苗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引言 | 第7-14页 |
| ·补光育苗的理论依据 | 第7-8页 |
| ·国内外补光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 ·补光光源的选择 | 第8-9页 |
| ·补光光照强度的选择 | 第9页 |
| ·补光时间(光周期)的选择 | 第9-10页 |
| ·光质的选择 | 第10页 |
| ·补光方式 | 第10-11页 |
| ·补光对林木幼苗的影响 | 第11-12页 |
| ·促进地上部分营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 第11页 |
| ·延长生长季,延迟封顶和休眠 | 第11-12页 |
| ·对生理的影响 | 第12页 |
|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补光育苗技术研究 | 第14-22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4-15页 |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 ·试验设计和分析 | 第15-1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 ·光源的选择 | 第16页 |
| ·光强的选择 | 第16-17页 |
| ·光周期的选择 | 第17-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3 补光促进生长机理探讨 | 第22-33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22页 |
| ·实验地点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差异 | 第26-28页 |
| ·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 | 第28-29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 | 第29-30页 |
|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差异 | 第30页 |
| ·淀粉含量的差异 | 第30-3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1-33页 |
| 4 不同冷杉种/种源/家系的苗期对比试验 | 第33-45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 ·六种冷杉苗期苗高对比 | 第35-39页 |
| ·六种冷杉苗期地径对比 | 第39-41页 |
| ·各个种冷杉侧枝数差异分析 | 第41-43页 |
| ·原产地纬度、经度和海拔与苗高的相关性 | 第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5.结论与讨论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讨论 | 第45-48页 |
| ·补光育苗技术体系 | 第45-46页 |
| ·补光育苗的生理机制 | 第46-47页 |
| ·冷杉种、种源、家系对补光反应的差异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导师简介 | 第52-54页 |
| 个人简介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图版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