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嵌入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 第8页 |
·产业集群治理与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 第8-9页 |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第9-10页 |
·研究的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回顾 | 第13-20页 |
·全球价值链 | 第13-17页 |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及其概念内涵 | 第13-14页 |
·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 第14-15页 |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 第15-17页 |
·产业集群 | 第17-18页 |
·产业集群概念的形成 | 第17页 |
·产业集群的特点 | 第17-18页 |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 | 第18-20页 |
·产业集群必须嵌入全球价值链 | 第18页 |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群价值链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产业集群是全球价值链片断化的结果 | 第19-20页 |
3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 | 第20-29页 |
·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 | 第20-22页 |
·全球价值链中产业集群的升级 | 第20页 |
·全球价值链中企业层面的升级 | 第20-21页 |
·全球价值链中集群升级的动力来源 | 第21-22页 |
·不同动力机制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 | 第22-24页 |
·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中的产业集群升级 | 第22-23页 |
·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中的产业集群升级 | 第23页 |
·混合驱动型价值链中的产业集群升级 | 第23-24页 |
·不同治理模式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 | 第24-25页 |
·全球价值链的动态性 | 第25-26页 |
·动力机制内部转换机制 | 第25-26页 |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动态性 | 第26页 |
·有关全球价值链的鉴别指标体系 | 第26-29页 |
·驱动力鉴别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鉴别指标体系 | 第27-29页 |
4 浙江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实证分析 | 第29-63页 |
·蓄电池产业简介 | 第29-34页 |
·蓄电池的概念及种类 | 第29-30页 |
·蓄电池产业认证标准 | 第30页 |
·蓄电池产业现状 | 第30-34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的SWOT 分析 | 第36-43页 |
·优势 | 第36-39页 |
·劣势 | 第39-40页 |
·机会 | 第40-42页 |
·威胁 | 第42-43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 第43-46页 |
·蓄电池价值链中的价值分配 | 第43-44页 |
·蓄电池价值环节的全球格局 | 第44-45页 |
·蓄电池产业所处的全球价值链类型 | 第45-46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出口价值获取能力的计量分析 | 第46-49页 |
·模型构建 | 第46-48页 |
·计算结果 | 第48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 第49-53页 |
·因政策因素集群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 第49-52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决定了其升级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沿价值链升级中的障碍博弈分析 | 第53-55页 |
·博弈模型的前提假设 | 第53-54页 |
·博弈模型的收益分析 | 第54-55页 |
·博弈模型的结论分析 | 第55页 |
·长兴蓄电池产业升级策略分析 | 第55-60页 |
·基于混合型驱动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 | 第55-59页 |
·基于市场型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 | 第59-60页 |
·我国类似蓄电池产业集群升级思路探讨 | 第60-63页 |
·企业自身升级策略 | 第60-61页 |
·政府的职能 | 第61-62页 |
·行业协会的职能 | 第62-63页 |
5 结论 | 第63-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