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 、1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 第9-11页 |
1 、2 教育改革主要成果 | 第11-14页 |
1 、3 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知识经济 | 第14-16页 |
1 、3、1 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 第14-15页 |
1 、3、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实行创新教育 | 第15-16页 |
1 、3、3 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适应知识经济 | 第16页 |
1 、4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 、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 、4、2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 、4、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创新教育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 第18-31页 |
2 、1 创新与创新性的概念 | 第18页 |
2 、2 创新教育的内涵 | 第18-20页 |
2 、2、1 创新教育和人本教育的异同 | 第19页 |
2 、2、2 创新教育和知识教育的关系 | 第19-20页 |
2 、3 创新人才的内涵 | 第20-24页 |
2 、3、1 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 | 第21-22页 |
2 、3、2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第22页 |
2 、3、3 知识、能力与素质 | 第22-23页 |
2 、3、4 职业素质和创新性教育思维 | 第23-24页 |
2 、4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 第24-31页 |
2 、4、1 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 | 第25-26页 |
2 、4、2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国际竞争的需要 | 第26-27页 |
2 、4、3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现状的需要 | 第27-29页 |
2 、4、4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29-31页 |
第3章 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其实施方法 | 第31-45页 |
3 、1 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1-35页 |
3 、1、1 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最重要素质 | 第31-32页 |
3 、1、2 要体现民主教学原则 | 第32-33页 |
3 、1、3 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第33页 |
3 、1、4 要纠正两个片面认识 | 第33-34页 |
3 、1、5 要体现三个核心价值 | 第34-35页 |
3 、2 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法 | 第35-45页 |
3 、2、1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 第35-42页 |
3 、2、2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 第42-45页 |
第4章 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及其价值取向 | 第45-57页 |
4 、1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 | 第45-46页 |
4 、1、1 要让各级学校取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 第45-46页 |
4 、1、2 要改变衡量学校办学业绩的固有模式 | 第46页 |
4 、2 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保证 | 第46-47页 |
4 、3 实施创新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 | 第47-48页 |
4 、4 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是基础 | 第48-55页 |
4 、4、1 变低层次教育为高层次教育 | 第49-50页 |
4 、4、2 变教育经费低增长为高增长 | 第50-51页 |
4 、4、3 变竞争教育为合格教育 | 第51-52页 |
4 、4、4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 第52-55页 |
4 、5 扩大办学规模、推行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57-62页 |
5 、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57-59页 |
5 、1、1 知识经济和创新人才 | 第57-58页 |
5 、1、2 创新教育和教育体制 | 第58-59页 |
5 、2 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发表的主要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