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0页 |
第一篇 一国社会主义独存时期 | 第20-62页 |
第一章 世界革命与国家安全——苏联对外战略追求的目标 | 第22-45页 |
一 苏俄外交的第一步——通过世界革命保障新政权的安全 | 第22-29页 |
二 苏俄调整对外战略——重心从世界革命转向和平共处 | 第29-35页 |
三 斯大林对世界革命战略的重新定位及其实质 | 第35-45页 |
第二章 奠定苏联经济军事化的基础 | 第45-55页 |
一 以增强国防力量为取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 第45-50页 |
二 苏联经济军事化基础的初步建立与强化 | 第50-55页 |
第三章 维护国家生存利益与推进世界革命兼顾的国防战略 | 第55-62页 |
一 苏联加强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措施 | 第55-59页 |
二 强调进攻的苏联军事战略 | 第59-62页 |
第二篇 社会主义阵营时期 | 第62-115页 |
第四章 走上与美国抗衡的道路——苏联对外战略目标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63-86页 |
一 苏联走上与美国对抗的内在动因 | 第63-67页 |
二 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增强与资本主义抗衡的力量 | 第67-75页 |
三 赫鲁晓夫对外战略理论与目标的矛盾性 | 第75-82页 |
四 从武力取胜转向和平取胜 | 第82-86页 |
第五章 错过改革时机,继续强化军事化经济体系 | 第86-102页 |
一 人民的期望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 | 第86-94页 |
二 走上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之路 | 第94-98页 |
三 建立在核威慑基础上的经济向军事化继续滑行 | 第98-102页 |
第六章 力争夺取对资本主义的军事优势 | 第102-115页 |
一 把发展国防力量作为重中之重 | 第102-104页 |
二 和平竞赛与流产的军事改革 | 第104-108页 |
三 大力发展核武器,加强军事威慑 | 第108-115页 |
第三篇 社会主义大家庭时期 | 第115-152页 |
第七章 加强攻势的对外战略 | 第116-131页 |
一 缓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大目标 | 第116-121页 |
二 加强对社会主义大家庭国家的控制 | 第121-126页 |
三 伸向第三世界的“莫斯科之手” | 第126-131页 |
第八章 与外交战略紧密配合的军事战略 | 第131-143页 |
一 追求在军事力量上赶超美国 | 第132-138页 |
二 时刻处于备战状态的强大军队 | 第138-143页 |
第九章 苏联经济继续向军事化的顶峰攀登 | 第143-152页 |
一 两难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 第143-148页 |
二 经济结构的高度畸型化与走进死胡同 | 第148-152页 |
第四篇 转折年代 | 第152-183页 |
第十章 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的调整 | 第152-164页 |
一 戈尔巴乔夫面临的困境 | 第153-156页 |
二 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56-164页 |
第十一章 戈尔巴乔夫对外政策的急转弯与苏联剧变 | 第164-183页 |
一 放弃“冷战”政策,鼓励东欧“出走” | 第165-169页 |
二 从阻止到同意德国统一 | 第169-173页 |
三 缓和美苏关系,退出军备竞赛,实现军转民 | 第173-177页 |
四 积极开展经济外交,使苏联尽快成为国际经济社会的一员 | 第177-179页 |
五 苏联剧变的助推器:戈尔巴乔夫丧失独立自强立场 | 第179-183页 |
结束语 | 第183-1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 第189-195页 |
后 记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