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世界各国企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个别企业经济论文

基于电力市场的元宝山发电厂发展对策研究

1 电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预测第1-35页
 1.1 国内电力市场形成的沿革第8-10页
  1.1.1 独家办电阶段第8页
  1.1.2 集资办电阶段第8-9页
  1.1.3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阶段第9页
  1.1.4 电力市场改革试点和完善阶段第9-10页
 1.2 东北地区电力市场的发展及特点第10-12页
  1.2.1 东北地区电力市场的发展第10-11页
  1.2.2 东北电力市场的特点第11-12页
 1.3 我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试点情况第12-18页
  1.3.1 厂网分开的认识及模式的选择第12页
  1.3.2 我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的政策第12-13页
  1.3.3 实施“竞价上网”的条件和步骤第13页
  1.3.4 竞价上网的技术支持系统第13-14页
  1.3.5 “竞价上网”目前的实施情况第14-15页
  1.3.6 “竞价上网”改革试点暴露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15-18页
 1.4 国外电力市场情况第18-23页
  1.4.1 电力企业的垄断型运行模式第19-20页
  1.4.2 电力企业的买电型运行模式第20-21页
  1.4.3 电力企业的批发竞争型运行模式第21-22页
  1.4.4 电力企业的零售竞争型运行模式第22-23页
 1.5 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预测第23-35页
  1.5.1 电力市场供需预测第23-24页
  1.5.2 电力体制改革预测第24页
  1.5.3 电力市场运行机制预测第24-26页
  1.5.4 竞争力分析模型预测第26-30页
  1.5.5 未来电力市场运营系统模式预测第30-35页
2 元电内部环境分析第35-38页
 2.1 元电生产及经营要素分析第35-37页
  2.1.1 企业目前状况第35页
  2.1.2 优势分析第35页
  2.1.3 劣势分析第35-36页
  2.1.4 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6-37页
 2.2 元电近十年发展展望第37-38页
3 电力市场对元电的影响分析第38-46页
 3.1 电力市场的竞争分析第38-40页
 3.2 “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对电力行业的影响第40-41页
  3.2.1 电力管理体制的改变有利于打破行业大锅饭的局面第40-41页
  3.2.2 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有利于电力工业的结构调整第41页
  3.2.3 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有利于改变当前电价管理的混乱局面第41页
  3.2.4 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有利于促进电力体制的加快改革第41页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第41-43页
 3.4 竞争态势矩阵(CPM)分析第43-45页
 3.5 电力市场对元电的影响第45-46页
4 元宝山发电厂发展目标的确定第46-49页
 4.1 发展目标总体规划第46页
 4.2 元宝山发电厂今后发展的具体任务第46-49页
  4.2.1 以设备安全经济运行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第47页
  4.2.2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第47页
  4.2.3 以科技为先导的科技进步体系第47页
  4.2.4 以扩大营销为目的的辅助决策体系第47-48页
  4.2.5 以培养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第48页
  4.2.6 以降低主业冗员为目的的多经管理体系第48-49页
5 基于电力市场的元宝山发电厂发展对策的制定和实施第49-109页
 5.1 引入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第49-67页
  5.1.1 成本企画的特征第49-50页
  5.1.2 成本企画的目的和实质第50-51页
  5.1.3 成本企画的实施第51-55页
  5.1.4 目标成本的达成策略第55-63页
  5.1.5 实施成本企画的建议第63-67页
 5.2 发展多经产业第67-75页
  5.2.1 发展多经产业的必然性第67页
  5.2.2 目前电力企业发展多经产业存在的问题第67-69页
  5.2.3 元电发展多经产业的内外环境第69页
  5.2.4 具体策略第69-75页
 5.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第75-91页
  5.3.1 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第75-76页
  5.3.2 元电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76-77页
  5.3.3 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职能工作第77-91页
 5.4 建立竞价决策体系第91-98页
  5.4.1 适用于电力市场的博弈分析方式第91-93页
  5.4.2 竞价博弈第93-96页
  5.4.3 提升竞争力博弈第96-98页
 5.5 建立预测维修体系第98-109页
  5.5.1 预测维修的含义第98页
  5.5.2 建立预测维修体系的意义第98-99页
  5.5.3 预测维修体系的组织结构第99-100页
  5.5.4 预测维修体系中技术手段的选择第100-102页
  5.5.5 预测维修体系设备构成第102-103页
  5.5.6 建立相对诊断标准第103-106页
  5.5.7 预测维修的诊断方法第106-107页
  5.5.8 体系中的责任与激励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九十年代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下一篇:论九十年代台湾政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