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8页 |
1.1 本课题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第7-12页 |
1.1.1 应变测量仪器及测量系统的发展 | 第8-11页 |
1.1.2 应变测量装置的种类及特点 | 第11-12页 |
1.2 本课题现阶段主要理论观点和技术 | 第12-18页 |
1.2.1 串行数据传输技术 | 第12-14页 |
1.2.2 数据采集技术 | 第14-16页 |
1.2.3 电桥自动平衡技术 | 第16-17页 |
1.2.4 数据长线传输与信号线复用技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论证及系统构成 | 第18-20页 |
2.1 课题的背景及方案的提出 | 第18-19页 |
2.2 测试系统的组成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子系统设计 | 第20-34页 |
3.1 子系统的构成 | 第20-21页 |
3.2 应变测量供电电路概述 | 第21-23页 |
3.3 电桥电路 | 第23-26页 |
3.3.1 电压源供电-电压输出型电桥的输出电压U_o和电桥灵敏S_u | 第23-25页 |
3.3.2 电流源供电-电压输出型电桥的输出电压U_o和电桥灵敏S_u | 第25-26页 |
3.4 电桥电阻平衡调节电路 | 第26-28页 |
3.5 三线法的应用 | 第28-29页 |
3.6 应变测量电路设计 | 第29-32页 |
3.6.1 恒流源电路设计 | 第30页 |
3.6.2 电桥平衡调节电路设计 | 第30页 |
3.6.3 滤波电路及放大电路 | 第30-31页 |
3.6.4 模数转换电路 | 第31-32页 |
3.7 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 第32-34页 |
3.7.1 冷端温度的测量 | 第32-33页 |
3.7.2 测量端温度的测量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母系统设计 | 第34-47页 |
4.1 母系统的构成 | 第34页 |
4.2 系统工作时序电路设计 | 第34-41页 |
4.2.1 时序设计 | 第35-36页 |
4.2.2 时钟及触发电路 | 第36-38页 |
4.2.3 复位电路 | 第38-39页 |
4.2.4 串行传输控制信号的产生 | 第39页 |
4.2.5 地址计数时钟、串并转换控制时钟及存储器的写时钟电路 | 第39-40页 |
4.2.6 地址发生器电路设计 | 第40-41页 |
4.3 串并转换电路的设计 | 第41页 |
4.4 存储电路的设计 | 第41-42页 |
4.5 采样长度控制电路设计 | 第42-43页 |
4.6 读数电路设计 | 第43-44页 |
4.7 计算机控制接口电路 | 第44页 |
4.8 子系统接口电路(多线复用技术) | 第44-47页 |
第五章 抗干扰技术 | 第47-54页 |
5.1 模拟信号的抗干扰技术 | 第47-52页 |
5.1.1 干扰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5.1.2 抗干扰技术采用的一般准则 | 第48-51页 |
5.1.3 本文有关抗干扰措施 | 第51-52页 |
5.2 数字信号的抗干扰技术 | 第52-54页 |
5.2.1 长线传输中的抗干扰技术 | 第52页 |
5.2.2 软件纠错 | 第52-53页 |
5.2.3 硬件防错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软件设计 | 第54-61页 |
6.1 软件功能概述 | 第54-56页 |
6.2 软件功能的实现 | 第56-61页 |
6.2.1 系统的主程序流程图 | 第57-58页 |
6.2.2 系统自动平衡的实现 | 第58-61页 |
第七章 实验及结论 | 第61-70页 |
7.1 测试系统的标定 | 第61-63页 |
7.2 测试的一般步骤 | 第63-64页 |
7.3 应力应变换算 | 第64-65页 |
7.4 系统的误差分析及改进方法 | 第65-67页 |
7.4.1 减小应变计热输出的方法 | 第65-66页 |
7.4.2 应变计尺寸的选择 | 第66-67页 |
7.4.3 湿度对应变片的影响 | 第67页 |
7.4.4 导线的误差分析 | 第67页 |
7.5 结论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图1 集散式测试系统照片 | 第74页 |
附图2 子系统照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