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件台阶断面FCF加工法的工艺与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金属塑性加工与冷压成形概述 | 第11-13页 |
·冷压成形技术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近代冷压技术的发展简况 | 第13-14页 |
·冷压成形工艺理论方面的创新 | 第14-15页 |
·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创新 | 第15-16页 |
·国内外实验和模拟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板材成形工艺复合新技术 | 第17-21页 |
·精冲复合工艺 | 第18-19页 |
·FCF加工法 | 第19-21页 |
·薄板件冲裁工艺研究 | 第21-24页 |
·普通冲裁变形过程及断面分析 | 第21-23页 |
·提高冲裁件断面质量的工艺 | 第23页 |
·台阶形断面成形工艺分析 | 第23-2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4-28页 |
·研究基础 | 第24-2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冷压成形工艺研究及一种 FCF新工艺构想 | 第28-42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冷锻复合新工艺的试验研究 | 第29-32页 |
·零件对象分析 | 第30-31页 |
·工艺试验过程 | 第31-32页 |
·模具及工艺分析 | 第32页 |
·冲压复合新工艺的试验研究 | 第32-38页 |
·零件对象分析 | 第33-34页 |
·模具及工艺设计 | 第34-35页 |
·原理实验与生产性实验 | 第35-38页 |
·一种FCF新工艺构想 | 第38-40页 |
·本章小节 | 第40-42页 |
第3章 金属塑性成形有限元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第42-62页 |
·引言 | 第42页 |
·有限元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42-50页 |
·有限变形的应力、应变度量 | 第42-45页 |
·静力平衡微分方程及应力边界条件 | 第45-47页 |
·增量理论有关准则 | 第47-50页 |
·CAE软件的选用 | 第50-53页 |
·金属成形 CAE软件概览 | 第50-51页 |
·DEFORM软件 | 第51-53页 |
·断裂问题的处理 | 第53-58页 |
·韧性断裂准则 | 第53-56页 |
·单元删除法 | 第56-58页 |
·其他技术问题的处理 | 第58-61页 |
·非线性问题的处理 | 第58-59页 |
·摩擦问题的处理 | 第59-60页 |
·网格重划分技术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薄板件台阶断面 FCF新工艺的模拟分析 | 第62-91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台阶断面落料工艺及模拟分析 | 第63-71页 |
·台阶断面落料零件对象 | 第63页 |
·台阶断面落料工艺设计 | 第63-64页 |
·模拟建模和模拟分析 | 第64-71页 |
·台阶断面冲孔工艺及模拟分析 | 第71-83页 |
·台阶断面冲孔零件对象 | 第71页 |
·台阶断面冲孔工艺设计 | 第71页 |
·压边条件的模拟研究 | 第71-79页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79-83页 |
·台阶断面落料冲孔复合工艺及模拟分析 | 第83-89页 |
·零件对象 | 第83页 |
·复合工艺设计 | 第83-84页 |
·3D有限元模拟 | 第84-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薄板件台阶断面 FCF新工艺的试验研究 | 第91-107页 |
·引言 | 第91页 |
·简易工艺试验 | 第91-96页 |
·台阶断面落料工艺试验 | 第92-94页 |
·台阶断面冲孔工艺试验 | 第94-96页 |
·台阶断面落料冲孔复合工艺试验 | 第96-105页 |
·零件对象 | 第96-97页 |
·模具结构设计 | 第97-100页 |
·试验条件 | 第100-101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台阶壁间距δ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6章 薄板件台阶断面 FCF新工艺的理论研究 | 第107-130页 |
·加工硬化分析 | 第107-108页 |
·台阶形状分析 | 第108-114页 |
·台阶高度 | 第109-110页 |
·台阶内孔径 | 第110-112页 |
·台阶外缘径 | 第112-114页 |
·成形力的研究 | 第114-128页 |
·冲裁力及反顶力 | 第114-117页 |
·成形力推导依据 | 第117-121页 |
·成形力新公式推导 | 第121-124页 |
·公式计算与试验结果 | 第124-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主要创新 | 第131-132页 |
·工作展望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