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一、恒慕义的中国情结 | 第11-28页 |
| (一) 走进中国,与中国结不不解之缘 | 第11-14页 |
| (二) 矢志介绍中国文化,推进美国中国学研究 | 第14-17页 |
| (三) 担当重任,领导美国中国学研究 | 第17-28页 |
| <一> 编纂《传略》的时代背景 | 第18-19页 |
| <二> 《传略》的材料准备 | 第19-20页 |
| <三> 挑选编写人员 | 第20-24页 |
| <四> 《传略》的编纂特色 | 第24-25页 |
| <五> 《传略》的学术影响 | 第25-28页 |
| 二、恒慕义与中国图书收藏 | 第28-34页 |
| (一) 地图的收藏 | 第28-29页 |
| (二) 中国地方志的收藏 | 第29-30页 |
| (三) 中国古籍善本的收藏 | 第30-34页 |
| <一> 恒慕义收藏善本的过程 | 第30-32页 |
| <二> 这部分善本的价值所在 | 第32-34页 |
| 三、恒慕义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 第34-55页 |
| (一) 对"整理国故运动"的研究 | 第34-41页 |
|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源流 | 第35-37页 |
| <二> "整理国故"和"保存国粹"之间的本质区别 | 第37-39页 |
| <三> "整理国故"面临的困难 | 第39-41页 |
| (二) 对"疑古思潮"的研究 | 第41-50页 |
| <一> "疑古思潮"的思想来源 | 第42-44页 |
| <二> "疑古思潮"成就 | 第44-49页 |
| <三> 恒慕义研究"疑古思潮"的意义 | 第49-50页 |
| (三) 中国"丛书"研究 | 第50-55页 |
| <一> 丛书的概念与起源 | 第50-53页 |
| <二> "丛书"的分类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