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植物抗病机制 | 第10页 |
·植物抗病分子机理 | 第10-11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 | 第11-12页 |
·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 | 第12页 |
·植物抗病基因克隆策略 | 第12-14页 |
·转座子标签 | 第13页 |
·图位克隆 | 第13-14页 |
·同源序列克隆 | 第14页 |
·玉米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方法 | 第15-18页 |
·亲本的选择和作图群体的构建 | 第15-16页 |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16-18页 |
·玉米遗传图谱 | 第18页 |
·玉米的物理图谱和全基因组测序 | 第18-20页 |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20-21页 |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玉米矮花叶病毒研究 | 第21页 |
·玉米矮花叶抗病遗传研究 | 第21-23页 |
·本试验的目的和内容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2 抗玉米矮花叶病基因RSCMV1的精细定位 | 第25-39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种植方法 | 第25-26页 |
·接种方法 | 第26页 |
·调查指标及调查时期 | 第26页 |
·分子标记 | 第26页 |
·植株基因组DNA提取和检测 | 第26-27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27页 |
·反应程序 | 第27页 |
·电泳的准备 | 第27-28页 |
·电泳 | 第28页 |
·扩增产物的银染显色 | 第28页 |
·SSR分子标记数据的收集 | 第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抗病基因RSCMV1区域常规SSR引物的筛选 | 第29-30页 |
·抗病基因RSCMV1的初步定位 | 第30-32页 |
·抗病基因RSCMV1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32-36页 |
·利用SSRHUNTER进行BAC-SSR标记的开发 | 第33-35页 |
·插入缺失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35-36页 |
·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检测交换单株及精细定位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分子标记开发 | 第37-38页 |
·定位群体的创新性 | 第38页 |
·精细定位 | 第38-39页 |
·与其它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39页 |
3 抗玉米矮花叶病基因RSCMV2的精细定位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9-40页 |
·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抗病基因RSCMV2区域SSR引物的筛选 | 第40-41页 |
·抗病基因RSCMV2的精细定位 | 第41-43页 |
·RSCMV2的交换单株 | 第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表型鉴定 | 第43页 |
·RSCMV2与bnlg1601的上下游关系 | 第43页 |
·与F2代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43-44页 |
·RSCMV2精细定位及图位克隆 | 第44页 |
4 两个显性互补抗病基因RSCMV1与RSCMV2互作效应分析 | 第44-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供试材料 | 第44-45页 |
·种植方法 | 第45页 |
·接种方法 | 第45页 |
·调查指标及调查时期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成株期一对显性抗病基因互补关系的验证 | 第45-48页 |
·明确两个抗病基因互作时期 | 第48-49页 |
·两个抗病基因互作效应分析 | 第49-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基因互作效应分析的意义 | 第52页 |
·抗病基因簇的研究 | 第52-53页 |
·玉米矮化叶病抗病机制研究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ABSTRACT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