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1页 |
·涡虫再生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涡虫神经发育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乙酰胆碱(ACH)在涡虫中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干细胞在涡虫中的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干细胞的发现 | 第16页 |
·干细胞的来源 | 第16-17页 |
·干细胞在涡虫中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干细胞的应用 | 第18页 |
·干细胞的标记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化学试剂 | 第21页 |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常规组织学方法 | 第22-23页 |
·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法 | 第23页 |
·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25-30页 |
·薄背涡虫再生过程中活体观察 | 第25页 |
·头端向后部的再生 | 第25页 |
·中部向前、向后的再生 | 第25页 |
·尾端向前部的再生 | 第25页 |
·色素的再生 | 第25页 |
·薄背涡虫再生过程中组织学观察 | 第25-26页 |
·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头部再生情况 | 第26-27页 |
·中部再生情况 | 第27-28页 |
·尾部再生情况 | 第28页 |
·磷酸组蛋白 H3 免疫组织化学法在薄背涡虫再生不同时期的定位 | 第28-30页 |
·头部再生情况 | 第28页 |
·中部向前、向后的再生 | 第28-29页 |
·尾部再生情况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0-35页 |
·薄背涡虫作为一种研究神经再生的材料的优点 | 第30页 |
·被切成头、中、尾三段各段再生有差别的原因 | 第30页 |
·多肠目薄背涡虫与三肠目三角涡虫再生的比较 | 第30页 |
·涡虫再生机制的探讨 | 第30-32页 |
·表皮的再生 | 第30页 |
·干细胞情况 | 第30-31页 |
·伤口处背腹侧的融合 | 第31页 |
·再生过程中的体型调整 | 第31-32页 |
·乙酰胆碱在涡虫神经发育中的研究分析 | 第32-33页 |
·干细胞标记的免疫组化研究分析 | 第33-3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5-36页 |
·用切割再生的方法来研究薄背涡虫的神经再生是可行的 | 第35页 |
·薄背涡虫可作为研究扁形动物神经再生机制的理想材料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图版 | 第49-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