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染色体技术 | 第16页 |
·染色体标本的常规制片方法 | 第16-17页 |
·染色体核型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染色体显带技术及带型的研究意义 | 第18-21页 |
·G 显带技术(用英文单词“吉姆萨”Giemsa 的第一个字母) | 第18-19页 |
·R 显带技术(用英文单词“相反”reverse 的第一个字母) | 第19页 |
·C 显带技术(用英文单词“着丝粒”centromere 的第一个字母) | 第19-20页 |
·NOR 显带技术 | 第20-21页 |
·染色体带型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涡虫的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研究 | 第21-23页 |
·三肠目涡虫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页 |
·多肠目涡虫染色体核型和带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平角涡虫和薄背涡虫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 第24-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材料 | 第24页 |
·供试涡虫 | 第24页 |
·试剂配制 | 第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方法(两种涡虫所用方法相同) | 第24-25页 |
·取材与培养 | 第24页 |
·染色体标本片的制备 | 第24-25页 |
·计数与测量分析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平角涡虫染色体核型 | 第25-27页 |
·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 第25-26页 |
·染色体组型分析 | 第26-27页 |
·薄背涡虫染色体核型 | 第27-28页 |
·染色体数目的确定 | 第27页 |
·染色体组型分析 | 第27-28页 |
·平角涡虫和薄背涡虫染色体核型的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实验材料的选取 | 第29页 |
·两种多肠目涡虫的胚胎培养 | 第29-30页 |
·制片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关于多肠目涡虫核型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平角涡虫和薄背涡虫的染色体 G 带研究 | 第32-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 | 第32页 |
·供试涡虫(同第二章) | 第32页 |
·试剂配制 | 第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4页 |
·取材与培养 | 第32页 |
·染色体标本片的制备 | 第32-33页 |
·染色体 G 带的制备 | 第33页 |
·染色体 G 带带型测量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平角涡虫染色体 G 带 | 第34页 |
·薄背涡虫染色体 G 带 | 第34-35页 |
·平角涡虫和薄背涡虫染色体 G 带带型比较分析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胚胎时期的选择 | 第35-36页 |
·G 显带中的几个问题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平角涡虫和薄背涡虫的染色体 R 带研究 | 第37-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7页 |
·供试涡虫(同第二章) | 第37页 |
·试剂配制 | 第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8页 |
·取材与培养 | 第37页 |
·染色体标本片的制备 | 第37页 |
·R 带的制备 | 第37-38页 |
·染色体 R 带带型测量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平角涡虫染色体 R 带 | 第38-39页 |
·薄背涡虫染色体 R 带 | 第39页 |
·平角涡虫与薄背涡虫染色体 R 带带型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平角涡虫和薄背涡虫的染色体 C 带研究 | 第42-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材料 | 第42页 |
·供试涡虫(同第二章) | 第42页 |
·试剂配制 | 第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3页 |
·取材与培养 | 第42页 |
·染色体标本片的制备 | 第42页 |
·染色体 C 带的制备 | 第42-43页 |
·染色体 C 带带型测量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平角涡虫染色体 C 带 | 第43-44页 |
·薄背涡虫染色体 C 带 | 第44-45页 |
·平角涡虫与薄背涡虫染色体 C 带的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C 带制备方法探究 | 第46页 |
·几种涡虫 C 带带型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平角涡虫和薄背涡虫的染色体 Ag-NORs 带研究 | 第48-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平角涡虫染色体 Ag-NORs 带 | 第49-50页 |
·薄背涡虫染色体 Ag-NORs 带 | 第50页 |
·平角涡虫与薄背涡虫染色体 Ag-NORs 带的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间期细胞核仁数目与核仁组织区数目的比较分析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图版 | 第67-7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