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从私有土地所有权到合作社土地所有权 | 第12-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农地归属思想 | 第12-14页 |
(一) 消灭土地私有制 | 第12页 |
(二) 土地国有 | 第12-1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土地归属思想简析 | 第13-14页 |
二、地主私有土地所有权的消灭 | 第14-16页 |
(一) 解放前地主私有土地所有权的现状 | 第14-15页 |
(二) 中共与农民的土地分配社会契约 | 第15-16页 |
(三) 地主私有土地所有权的消失 | 第16页 |
三、农民私有土地所有权的构建 | 第16-19页 |
(一) 农民私有土地所有权的特征 | 第16-17页 |
(二) 农民私有土地所有权中的国家因素 | 第17-18页 |
(三) 政府主导下的土地入股合作 | 第18-19页 |
四、农民私有土地所有权的消解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形成 | 第19-22页 |
(一) 初、高级合作社下的土地归属与社员身份 | 第19-20页 |
(二) 合作社土地所有权 | 第20-21页 |
(三) 社员退社自由对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的威胁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发展 | 第22-30页 |
一、从合作社土地所有权到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 | 第22-25页 |
(一) 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的“不合时宜” | 第22页 |
(二) 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的特点 | 第22-23页 |
(三) 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的实现 | 第23-24页 |
(四) 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的退却 | 第24-25页 |
二、生产队土地所有权 | 第25-27页 |
(一) 修改后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 第25-26页 |
(二) 生产队土地所有权的实现 | 第26页 |
(三) 生产队土地所有权制度下的自留地 | 第26-27页 |
三、从工分制到包产到户 | 第27-30页 |
(一) 农民的土地诉求 | 第27-28页 |
(二) 工分制 | 第28-29页 |
(三) 包产到户对生产队土地所有权的稀释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 | 第30-38页 |
一、包干到户与生产队土地所有权的消失 | 第30-32页 |
(一) 从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 | 第30页 |
(二) 人民公社的解体 | 第30-31页 |
(三) 村民委员会的产生与生产队土地所有权的消失 | 第31-32页 |
二、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产生 | 第32-34页 |
(一) 民法制度的建构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重建 | 第32页 |
(二) 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 第32-33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抽象化的原因 | 第33-34页 |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分析 | 第34-38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 第34-35页 |
(二) 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分离 | 第35-36页 |
(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权能 | 第36-37页 |
(四)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中的国家、农民和集体组织 | 第38-46页 |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中的国家要素 | 第38-41页 |
(一) 国家与土地所有权 | 第38-39页 |
(二) 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中的政治因素 | 第39-40页 |
(三) 1982年后的政治退却 | 第40-41页 |
二、农民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中的法律地位 | 第41-43页 |
(一) 作为集体组织成员的农民 | 第41页 |
(二) 作为农业工人的农民 | 第41-42页 |
(三) 农民的解放 | 第42-43页 |
三、集体组织的异化及其重建障碍 | 第43-46页 |
(一) 集体组织对国家的依附 | 第43-44页 |
(二) 村干部集体利益的私益化 | 第44页 |
(三) 集体组织的重建障碍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50页 |
一、从被动升级到自主发展:作为历史过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 第46-47页 |
二、成员自治: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的基本动力 | 第47-48页 |
三、公有所有权与私有所有权并存:我国所有权理论的完善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