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基本理论 | 第12-18页 |
一、集体土地建设用地的含义 | 第13页 |
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性质及特点 | 第13-16页 |
(一)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性质 | 第14-15页 |
(三)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特点 | 第15-16页 |
三、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比较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的法律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8-27页 |
一、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 第18-19页 |
二、当前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及流转的法律制度现状 | 第19-22页 |
(一)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及流转的主体 | 第19-20页 |
(二)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及流转的方式 | 第20-22页 |
(三)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终止 | 第22页 |
三、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及流转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没有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 | 第23页 |
(二)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和融资受限 | 第23-24页 |
(三) 耕地保护有名无实,土地隐形交易市场泛滥 | 第24-25页 |
(四) 征地制度不合理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完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法律制度的理论学说与实践探索 | 第27-34页 |
一、完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及流转的意义 | 第27-29页 |
(一) 有利于合理高效利用集体土地资源 | 第27-28页 |
(二) 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通过土地融资为农民创业和就业提供物质条件 | 第28-29页 |
(三) 有利于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充分赋予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 | 第29页 |
(四) 有利于减少城镇用地的一次性投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29页 |
二、完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及流转法律制度的理论学说 | 第29-31页 |
(一) "转权让利"说 | 第30页 |
(二) "保权分利"说 | 第30页 |
(三) "土地股份合作制"学说 | 第30-31页 |
三、完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及流转法律制度的实践探索 | 第31-34页 |
(一) 苏州模式 | 第31页 |
(二) 顺德模式 | 第31-32页 |
(三) 古田模式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完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34-47页 |
一、在坚持集体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受到平等保护 | 第34-38页 |
(一) 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理论争议 | 第35-36页 |
(二) 坚持集体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良方案 | 第36-38页 |
二、建立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制度 | 第38-43页 |
(一) 出让的方式 | 第38页 |
(二) 出让范围和受让的主体 | 第38-39页 |
(三) 出让的程序 | 第39页 |
(四) 使用期限 | 第39页 |
(五) 土地用途的管制 | 第39-41页 |
(六) 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代表行使土地产权的具体法律程序 | 第41-42页 |
(七)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中的价格控制 | 第42页 |
(八) 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收益的主要受益人 | 第42-43页 |
三、完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 | 第43-45页 |
(一) 流转方式、主体与期限 | 第43-44页 |
(二) 转让的条件 | 第44-45页 |
(三)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集体组织的法律地位 | 第45页 |
四、完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过程中的土地登记制度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论文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