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2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论概述 | 第14-30页 |
| ·应对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创新的挑战 | 第14-17页 |
|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 | 第14-16页 |
|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地位和使命 | 第16-17页 |
| ·高校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 第17-23页 |
|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 第17-19页 |
|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 第19-23页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涵义和构成 | 第23-30页 |
| ·从哲学角度对科技创新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 ·科技创新的体系结构 | 第24-25页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涵义、过程及构成分析 | 第25-30页 |
| 3 国内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简要概述 | 第30-37页 |
|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 ·国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考察 | 第31-35页 |
| ·美国 | 第31-32页 |
| ·英国 | 第32-33页 |
| ·日本 | 第33-34页 |
| ·德国 | 第34页 |
| ·韩国 | 第34-35页 |
| ·巴西 | 第35页 |
| ·启示 | 第35-37页 |
| 4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 第37-55页 |
| ·中原崛起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 | 第37-41页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第37-38页 |
|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第38-39页 |
| ·中原崛起需要河南高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 第39-41页 |
| ·近几年来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现状 | 第41-44页 |
| ·对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及分析 | 第44-52页 |
| ·评价方法的确立 | 第44-45页 |
| ·聚类分析法及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加性加权法及结果分析 | 第47-52页 |
|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结论 | 第52-55页 |
| 5 提升河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对策措施 | 第55-71页 |
|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 第55-57页 |
|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 第55页 |
|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第55-56页 |
| ·坚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 | 第56页 |
| ·坚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围绕学科建设的原则 | 第56页 |
|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活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 第56-57页 |
| ·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 第57页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 | 第57-59页 |
|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和完善内在运行机制 | 第59页 |
| ·优化高校内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制度 | 第59-61页 |
| ·观念创新 | 第59-60页 |
| ·增强创新原动力 | 第60页 |
| ·机制创新与环境创新 | 第60-61页 |
| ·完善高校科技评价制度,促进创新活动健康秩序发展 | 第61-62页 |
| ·创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和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 第62-63页 |
| ·实行科技创新团队制 | 第62-63页 |
| ·加快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科技支撑队伍建设 | 第63页 |
| ·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 第63页 |
|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形成高校科技创新集群 | 第63-65页 |
| ·加强基地建设,高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与信息共享 | 第64页 |
| ·积极探索校校、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新机制 | 第64-65页 |
| ·以大学科技园为重点,努力形成高校科技创新集群 | 第65页 |
| ·创新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联动机制,深化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 | 第65-67页 |
| ·创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 第67页 |
| ·营造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环境 | 第67-71页 |
| ·充分认识科技创新与政策环境的互动作用境 | 第67-68页 |
| ·政府重视和支持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 第68-69页 |
| ·社会认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顺畅 | 第69-71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重要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