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四) 研究的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页 |
1. 研究的目标 | 第11页 |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页 |
(五) 研究的方法 | 第11-13页 |
1. 文献分析的方法 | 第11页 |
2. 历史考察的方法 | 第11-12页 |
3. 哲学抽象的方法 | 第12页 |
4. 社会学实证考察的方法 | 第12-13页 |
二、民间法及其在市民社会中的地位 | 第13-27页 |
(一) 市民社会的概念 | 第13-18页 |
1. 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 | 第13-16页 |
2. 现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 | 第16-18页 |
(二) 民间法的概念 | 第18-23页 |
1. 传统民间法的概念 | 第19-21页 |
2. 现代民间法的概念 | 第21-23页 |
(三) 市民社会与民间法的关系 | 第23-27页 |
三、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的生成 | 第27-36页 |
(一)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生成的前提条件 | 第27-30页 |
1.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生成的社会组织基础 | 第27-29页 |
2.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民间法的进化 | 第29-30页 |
(二)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生成的社会权力基础 | 第30-33页 |
1. 社会权力的内涵 | 第30-32页 |
2. 民间法的社会权力基础 | 第32-33页 |
(三)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生成的动力机制 | 第33-36页 |
1. 宽容的国家法制环境 | 第33-34页 |
2. 意识形态的动力 | 第34-36页 |
四、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48页 |
(一)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的表现形式 | 第36-40页 |
1. 市场习惯法逐渐发育 | 第36-37页 |
2. 行会社团法大量涌现 | 第37-39页 |
3. 社区法逐渐发展 | 第39-40页 |
(二)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存在的问题 | 第40-48页 |
1. 缺少理性和系统性 | 第40-41页 |
2. 规避或违反国家法 | 第41-43页 |
3. 未实现自我自理的民间秩序 | 第43-45页 |
4. 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 | 第45-48页 |
五、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的整合与重建 | 第48-59页 |
(一)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整合与重建的原则 | 第48-51页 |
1. 坚持国家法与民间法兼顾的原则 | 第48-49页 |
2. 坚持有机整合与整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第49-50页 |
3. 坚持民间自律与国家法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页 |
4.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 第50-51页 |
(二) 市民社会中民间法整合与重建的途径 | 第51-59页 |
1. 法治建设要承认并尊重民间法 | 第51-53页 |
2. 法治建设要与民间法进行积极沟通 | 第53-54页 |
3. 依照现代市场规则的要求整合民间法资源 | 第54-56页 |
4.合理确定民间法与国家法作用的领域和范围 | 第56-57页 |
5. 加强国家法监督,确保对民间法的引导和制约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