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素质培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一、前言第8-13页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8-10页
  1、选题依据第8-9页
  2、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11-13页
  1、论文结构第11页
  2、创新点第11-13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法律素质概述第13-16页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第13页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农民法律素质的界定第13-14页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第13-14页
  2、农民法律素质的界定第14页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法律素质的关系第14-16页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实现了法制由宏观到微观的巨大突破第14页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法律素质的内在联系第14-16页
三、农民法律素质的现状第16-23页
 (一) 新中国农民法律素质培养取得的成就第16-17页
 (二) 农民法律素质的非法治现状第17-23页
  1、透视农民法律素质的两个具体镜像第17-19页
  2、农民法律素质低水平现状的法理性归纳第19-23页
四、农民法律素质低水平现状的原因探悉第23-33页
 (一) 从农民自身而言,乡土社会的乡土秩序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第23-24页
  1、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第23页
  2、乡土秩序生命力的顽强第23-24页
 (二) 从法律方面而言,国家制定的法律并未贴近农民的生存境遇第24-25页
  1、相对来说,国家制定的法律对农民而言缺乏亲和力第24-25页
  2、同政策相比,法律在农村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第25页
  3、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其失范状态破坏了法律的正义形象第25页
 (三) 从精神领域来看,乡村生活信仰同现代法律信仰存在冲突第25-28页
  1、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第25-27页
  2、习惯法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第27页
  3、个人权威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第27-28页
 (四) 从经济分析法学来看,农民朴素的经济理性延缓了权利意识的生长第28-31页
  1、农民权利意识淡漠原因的一般视角分析第28-29页
  2、农民权利意识淡漠原因的本土资源角度分析第29-31页
 (五) 从文化层面来看,现代观念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第31-33页
  1、家庭伦理关系紧张原因的一般性解析第31页
  2、家庭伦理关系紧张原因的法律性分析第31-33页
五、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路径选择第33-42页
 (一)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法律体系第33-35页
  1、结合实际,树立科学的立法指导思想第33-34页
  2、加强农村立法,使新情况、新问题有法可依第34-35页
  3、完善监督和救济制度,违法必究第35页
  4、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满足农民法律需求第35页
 (二) 从农民到公民,培养农民的权利意识第35-37页
  1、从身份到契约,还农民“国民待遇”第35-36页
  2、加速利益分化和重组,为乡村市民社会的成长创造条件第36页
  3、保护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用权利保障权利第36-37页
  4、拓宽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保障农民的利益诉求第37页
 (三) 消解价值冲突,确立农民的法律信仰第37-40页
  1、重视习惯法信仰和道德信仰,发挥其在法治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第37-38页
  2、深化对信仰冲突的认识,为法律信仰的树立奠定良好精神底蕴第38页
  3、降低农民使用法律的成本,使司法资源“唾手可得”第38-39页
  4、改善农村执法、司法状况,树立良好的法律形象第39页
  5、坚持“送法下乡”,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第39-40页
 (四) 走进文明,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第40-42页
  1、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第40-41页
  2、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第41-42页
结论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现代市民社会中民间法的理性分析
下一篇:我国法治化过程中的公民法律信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