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8页 |
一 海外华人汉学家:流散的特例 | 第9-14页 |
二 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 第14-17页 |
三 李欧梵的中西背景和学术选择 | 第17-21页 |
四 学术反响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第二章 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性论述 | 第28-45页 |
一 现代性的历史背景:时间观念的转变 | 第29-33页 |
二 两种现代性与多种现代性的缺失 | 第33-36页 |
三 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性论述:世纪末的华丽 | 第36-45页 |
第三章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空间视野 | 第45-54页 |
一 雷蒙德·威廉斯的空间批评理论 | 第46-48页 |
二 以乡村为核心的空间叙事对城市文学的压制 | 第48-54页 |
第四章 印刷媒体与"公共空间" | 第54-78页 |
一 公共领域的概念与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结构 | 第54-57页 |
二 李欧梵的"公共空间"概念与晚清印刷媒体 | 第57-60页 |
三 "游戏文章"与言论空间的拓展 | 第60-63页 |
四 《伪自由书》与30年代公共空间的萎缩 | 第63-66页 |
五 讨论:互联网中的文化公共空间 | 第66-78页 |
第五章 中国作家的浪漫一代:现代文学史的情感书写 | 第78-96页 |
一 文学界、文坛与文人现象:浪漫主义的背景 | 第79-84页 |
二 浪漫性情的演化:林纾、苏曼殊、郁达夫、徐志摩 | 第84-91页 |
三 浪漫的左派:郭沫若、蒋光慈、萧军 | 第91-96页 |
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颓废面孔 | 第96-120页 |
一 颓废的现代面孔:马泰·卡林内斯库的颓废概念 | 第96-101页 |
二 传统文学的颓废资源与《红楼梦》的颓废 | 第101-106页 |
三 孤独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的颓废与现代 | 第106-109页 |
四 城市映像:新感觉派小说 | 第109-116页 |
五 艺术人生和历史的对立:张爱玲的颓废传奇 | 第116-120页 |
第七章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 | 第120-141页 |
一 离散的学术背景:大陆·台湾·美国 | 第120-126页 |
二 优美作品的发现和品评:夏志清的文学世界 | 第126-130页 |
三 王德威:"世纪末的华丽"与"众声喧哗" | 第130-135页 |
四 差异与互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的批评谱系 | 第135-141页 |
结语:李欧梵批判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9页 |
后记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