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6页 |
一 “远游”及“远游文学”界定 | 第9-14页 |
二 两汉远游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其价值意义 | 第14-21页 |
三 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6页 |
第一章 两汉纪行赋研究 | 第26-67页 |
第一节 两汉纪行赋考述 | 第29-42页 |
一 刘歆《遂初赋》考述 | 第29-31页 |
二 冯衍《显志赋》考述 | 第31-33页 |
三 班彪《北征赋》考述 | 第33-34页 |
四 班昭《东征赋》考述 | 第34-36页 |
五 蔡邕《述行赋》考述 | 第36-38页 |
六 《遂初赋》(葛龚)、《遂志赋》、《述初赋》考述 | 第38-40页 |
七 两汉军旅纪行赋考述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两汉纪行赋与楚辞远游主题 | 第42-60页 |
一 《涉江》、《哀郢》为纪行赋之滥觞 | 第42-44页 |
二 《离骚》愤世嫉俗精神在两汉纪行赋中的沿革 | 第44-48页 |
三 两汉纪行赋对《楚辞》抒情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 第48-56页 |
四 两汉纪行赋对楚辞结构形式的继承 | 第56-60页 |
第三节 两汉述志类纪行赋与道家思想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67页 |
第二章 两汉神游赋研究 | 第67-100页 |
第一节: 两汉神游赋考述 | 第67-74页 |
一 扬雄《太玄赋》考述 | 第67-69页 |
二 班固《幽通赋》考述 | 第69-72页 |
三 张衡《思玄赋》考述 | 第72-74页 |
第二节 两汉神游赋与《楚辞》远游主题 | 第74-92页 |
一 《离骚》神游抒情模式 | 第75-79页 |
二 《离骚》愤世嫉俗精神在两汉神游赋中的沿革 | 第79-83页 |
三 从诗人气质到哲人思辨 | 第83-89页 |
四 《太玄赋》、《思玄赋》与《楚辞·远游》 | 第89-92页 |
第三节 道家思想与两汉神游赋 | 第92-97页 |
小结 | 第97-100页 |
第三章 两汉游仙诗赋研究 | 第100-164页 |
第一节 汉代游仙诗赋考述 | 第101-123页 |
一 汉代游仙诗考述 | 第101-111页 |
二 汉代游仙赋考述 | 第111-118页 |
三 《楚辞》汉人拟骚之作考述 | 第118-123页 |
第二节 两汉游仙诗赋对《远游》的继承 | 第123-141页 |
一 游仙诗赋之祖──《远游》 | 第124-127页 |
二 两汉游仙诗赋对《远游》之继承 | 第127-141页 |
第三节 两汉游仙诗赋对《远游》的发展 | 第141-154页 |
一 两汉神仙思想的盛行 | 第141-144页 |
二 两汉游仙诗赋对《远游》的创新 | 第144-154页 |
第四节 道家思想与两汉游仙赋 | 第154-162页 |
一 游仙赋中的道家思想 | 第154-158页 |
二 楚辞汉人拟骚之作中的道家隐逸思想 | 第158-160页 |
三 游仙辞赋接受道家思想的原因 | 第160-162页 |
小结 | 第162-164页 |
余论 | 第164-173页 |
一 楚辞与两汉远游文学 | 第164-167页 |
二 道家思想与两汉远游文学 | 第16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后记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