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文字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8-11页 |
一、引言 | 第8-9页 |
二、文字识别 | 第9-11页 |
第二节 印刷体文字识别 | 第11-13页 |
一、印刷体文字识别流程简介 | 第11-12页 |
二、印刷体文字识别的研究历程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联机手写识别 | 第13-16页 |
一、技术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二、联机手写识别技术应用趋势 | 第14-16页 |
第四节 脱机手写识别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主题和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 | 第19-27页 |
第一节 模式和模式识别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模式识别系统 | 第20-23页 |
一、数据采集 | 第21页 |
二、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三、分类决策或模型匹配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模式识别方法 | 第23-27页 |
一、模板匹配 | 第23页 |
二、统计模式识别 | 第23-24页 |
三、句法(结构)模式识别 | 第24页 |
四、模糊模式识别 | 第24页 |
五、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式识别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藏文及藏文编码 | 第27-41页 |
第一节 藏文特点 | 第27-29页 |
一、藏文概况 | 第27-28页 |
二、藏文的特点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藏文编码 | 第29-35页 |
一、概述 | 第29-30页 |
二、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 第30-34页 |
三、藏文编码字符集扩充集 | 第34页 |
四、两种编码字符集标准比较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藏文字体 | 第35-41页 |
一、藏文字体分类 | 第35页 |
二、吾坚体 | 第35-39页 |
三、吾美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印刷体藏文文字识别 | 第41-65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41-44页 |
一、结构模式识别 | 第41页 |
二、统计模式识别 | 第41-43页 |
三、统计识别与结构识别的结合 | 第43页 |
四、人工神经网络 | 第43-44页 |
第二节 藏文识别系统基本结构和运行流程 | 第44-45页 |
第三节 预处理技术 | 第45-56页 |
一、二值化 | 第46-47页 |
二、去除噪声 | 第47-48页 |
三、倾斜校正 | 第48-50页 |
四、行、列切分 | 第50-54页 |
五、平滑与归一化 | 第54-56页 |
六、细化 | 第56页 |
第四节 特征提取 | 第56-60页 |
一、笔划密度特征提取法 | 第57页 |
二、外围轮廓笔划特征提取法 | 第57-60页 |
第五节 分类与识别 | 第60-63页 |
一、误差均衡距离计算 | 第61页 |
二、文字高度近似距离 | 第61页 |
三、贝叶斯分类器 | 第61-63页 |
第六节 后处理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一、结论 | 第65页 |
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