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1 作物耐热性鉴定方法 | 第14-18页 |
| ·外部形态及经济性状指标 | 第14页 |
| ·微观结构指标 | 第14-15页 |
| ·显微结构指标 | 第14-15页 |
| ·超微结构指标 | 第15页 |
| ·生理生化机制 | 第15-18页 |
| ·膜的热稳定性 | 第15-16页 |
| ·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 | 第16页 |
| ·可溶性蛋白、丙二醛、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 | 第16-17页 |
| ·SOD、CAT、POD酶活性 | 第17页 |
| ·蒸腾率、ATP含量及其他 | 第17-18页 |
| ·高温逆境下植物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变化 | 第18页 |
| ·分子生物学机制 | 第18页 |
| 2 植物热激蛋白 | 第18-24页 |
| ·植物热激蛋白的产生与类型 | 第19页 |
| ·热激蛋白存在与定位 | 第19页 |
| ·热激蛋白的特点 | 第19-20页 |
| ·热激蛋白的功能 | 第20-22页 |
| ·植物Hsps分子伴侣作用 | 第20页 |
| ·Hsps与值物的抗热性 | 第20-21页 |
| ·Hsps对植物止常的生长、发育的作用 | 第21页 |
| ·Hsps与植物的抗冷性 | 第21-22页 |
| ·Hsps的交义保护功能 | 第22页 |
| ·Hsps的调节功能 | 第22页 |
| ·植物Hsps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萝卜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 第24-32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田间直接鉴定 | 第25页 |
| ·苗期气候模拟鉴定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田间耐热性鉴定 | 第26-29页 |
| ·肉质根膨大情况分析 | 第26页 |
| ·单根重和不同品种耐热性分析 | 第26-29页 |
| ·苗期人工气候模拟鉴定 | 第29-30页 |
| ·热害指数统计 | 第29-30页 |
| ·热害后的幼苗存活率 | 第30页 |
| 3 讨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高温胁迫下不同耐热性萝卜幼苗生理响应分析 | 第32-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 ·处理与取样 | 第33页 |
| ·生化指标含量测定 | 第33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 ·高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33页 |
| ·高温胁迫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 ·高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 ·高温胁迫下MDA含量变化 | 第35页 |
| 3 讨论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萝卜热激蛋白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第36-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38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7页 |
| ·引物设计 | 第37-38页 |
| ·热激蛋白基因的特异扩增 | 第38页 |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8页 |
| ·热激蛋白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38-40页 |
| ·热激蛋白基因的特异性扩增 | 第38页 |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8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8-39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9页 |
|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9页 |
| ·质粒的提取及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9-40页 |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0页 |
| ·HSP17.7表达分析 | 第40-41页 |
| ·总RNA的提取 | 第40页 |
| ·RNA纯化 | 第40-41页 |
| ·RNA检测 | 第41页 |
| ·RNA反转录 | 第41页 |
| ·HSP17.7表达特征分析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扩增和克隆结果 | 第42页 |
| ·HSP70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 ·萝卜HSP17.7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 ·萝卜HSP17.7基因表达分析 | 第45页 |
| 3 讨论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耐热萝卜主要品种鉴定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48-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51页 |
| ·田间鉴定 | 第49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49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49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9-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1页 |
| ·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51-52页 |
| ·指纹图谱分析与品种鉴别 | 第52页 |
| ·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 3 讨论 | 第53-55页 |
| 全文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