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 第9-20页 |
一、法院调解制度的涵义和特征 | 第9-11页 |
(一) 法院调解的涵义 | 第9-10页 |
(二) 法院调解的特征 | 第10-11页 |
二、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1-14页 |
(一) 调解为主阶段(1949 年—1981 年) | 第11页 |
(二) 着重调解阶段(1982 年—1991 年) | 第11-12页 |
(三) 自愿合法调解阶段(1991 年至今) | 第12-14页 |
三、法院调解制度的功能 | 第14-20页 |
(一) 对于当事人而言,有利于公正、快速地解决纠纷 | 第14-16页 |
(二) 对法院而言,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 第16-17页 |
(三) 对社会而言,有利于化解矛盾,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基础与域外相关制度的运用 | 第20-26页 |
一、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基础 | 第20-23页 |
(一) 法院调解存在的历史思想基础 | 第20-21页 |
(二) 法院调解的经济基础 | 第21-22页 |
(三) 法院调解的法理基础 | 第22-23页 |
(四) 法院调解的价值观基础 | 第23页 |
二、域外对相关制度的运用 | 第23-26页 |
(一) 美国 | 第23-24页 |
(二) 德国 | 第24-25页 |
(三) 日本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弊端 | 第26-35页 |
一、法院调解的弊端分析 | 第26-33页 |
(一) 法院调解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 第26-31页 |
(二) 法院调解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弊端 | 第31-33页 |
二、对法院调解改革的几种观点的评价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法院调解改革的构想 | 第35-49页 |
一、理念的转型 | 第35-38页 |
(一) 调解权的定位——从审判权到审判辅助权 | 第35-36页 |
(二) 职权主义到当事人主义的转换:“和解型”调解的构建 | 第36-37页 |
(三) 关于“调审合一”的改造 | 第37-38页 |
二、庭前调解的可行性 | 第38-41页 |
(一) 庭前调解的理论支撑 | 第39-40页 |
(二) 庭前调解的现实基础 | 第40-41页 |
三、庭前调解相关理念的改造 | 第41-43页 |
(一) 原则的重申和调整 | 第41页 |
(二) 适当行使法官释明权——从情理调解为主向法理调解为主的转换 | 第41-42页 |
(三) 建立调解的引导机制:适当的激励是前进的催化剂 | 第42-43页 |
四、具体程序的设置 | 第43-45页 |
五、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第45-49页 |
(一) 审前程序的完善:庭前调解的基石 | 第45-46页 |
(二) 重新审视人民调解的作用,并建立与法院调解的衔接 | 第46-48页 |
(三) 法官职业化的建设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