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界说及研究意义 | 第15-23页 |
一、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作用 | 第15-19页 |
(一)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内涵及重要性 | 第15-16页 |
(二)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 第16-17页 |
(三) 我国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17-19页 |
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 第19-21页 |
(一)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一致性 | 第19-20页 |
(二)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部分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0页 |
(三)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导向和行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 第20-21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第21-23页 |
(一) 有利于确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归属 | 第21页 |
(二) 推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 | 第21-22页 |
(三) 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领域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一、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与成效 | 第23-29页 |
(一)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高校得到逐步发展 | 第24-25页 |
(二)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 | 第25-26页 |
(三)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得了科学的性知识 | 第26-27页 |
(四)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 第27-28页 |
(五)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 第28-29页 |
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一) 缺乏有力的领导和持续性 | 第29页 |
(二) 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 第29-30页 |
(三) 对大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 第30页 |
(四) 教育内容有窄化的偏向 | 第30-31页 |
(五) 大学生性心理问题仍存在恶化趋势 | 第31页 |
三、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一)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归属不清 | 第32页 |
(二) 教育的师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 第32-33页 |
(三) 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 | 第33页 |
(四) 封闭落后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局限 | 第33-34页 |
(五) 缺乏社会和校园文化环境的主动配合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推进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第35-44页 |
一、明确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归属 | 第35-36页 |
(一)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归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前高校的现实 | 第35页 |
(二)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 第35-36页 |
(三)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 | 第36页 |
二、建设多种类型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 第36-39页 |
(一) 培养高校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人生导师 | 第36-37页 |
(二) 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师资 | 第37-38页 |
(三) 配备有专业素养的专家担任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咨询师 | 第38-39页 |
三、构建融道德要求与医学知识为一体的教育内容 | 第39-41页 |
(一) 灌输社会主义的性规范和性道德,培养学生正确的性道德观 | 第39-40页 |
(二) 利用我国优秀的两性观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性价值观 | 第40页 |
(三) 正面讲授科学性知识,帮助学生维护身心健康 | 第40-41页 |
四、探索普遍教育、个别咨询与大学生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 第41-44页 |
(一) 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 第41-42页 |
(二) 面向个体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性心理问题咨询与疏导 | 第42页 |
(三) 引导大学生主动优化自我的性心理素质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