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情绪耗竭的概念 | 第12-13页 |
| ·情绪耗竭的测量与结构 | 第13页 |
| ·情绪耗竭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 ·情绪耗竭的前因变量研究 | 第13-16页 |
| ·情绪耗竭的结果变量研究 | 第16-17页 |
| ·我国情绪耗竭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相关研究变量 | 第18-21页 |
| ·社会支持 | 第18-19页 |
| ·应对方式 | 第19-20页 |
| ·国有企业 | 第20页 |
| ·基层员工 | 第20-21页 |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1-24页 |
|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 ·企业员工情绪耗竭问卷 | 第22页 |
| ·社会支持量表 | 第22页 |
| ·应对方式问卷 | 第22-23页 |
| ·调查过程及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 4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问卷编制 | 第24-30页 |
| ·目的与方法 | 第24页 |
| ·预试问卷的编制 | 第24-25页 |
| ·开放式问卷的发放 | 第24页 |
| ·预试问卷的形成 | 第24-25页 |
| ·正式问卷的编制 | 第25-26页 |
| ·情绪耗竭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26-29页 |
| ·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6页 |
| ·因素的确定与命名 | 第26-27页 |
| ·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 ·情绪耗竭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29-30页 |
| 5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的特点研究 | 第30-36页 |
| ·目的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页 |
| ·对象 | 第30页 |
| ·工具 | 第30页 |
| ·程序 | 第30页 |
|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总体状况研究 | 第30-31页 |
|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第31-34页 |
|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的性别主效应分析 | 第32页 |
|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的年龄主效应分析 | 第32页 |
|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的教育程度主效应分析 | 第32-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的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与人口变量关系的分析 | 第35-36页 |
| 6 基层员工情绪耗竭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36-46页 |
| ·目的 | 第36页 |
| ·方法 | 第36页 |
| ·对象 | 第36页 |
| ·工具 | 第36页 |
| ·程序 | 第36页 |
| ·基层员工的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 第36-37页 |
| ·基层员工的应对方式状况研究 | 第37页 |
| ·情绪耗竭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 ·不同社会支持对应对方式、情绪耗竭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应对方式对情绪耗竭的影响 | 第39-42页 |
| ·解决问题 | 第39页 |
| ·自责 | 第39-40页 |
| ·求助 | 第40-41页 |
| ·幻想 | 第41页 |
| ·退避 | 第41-42页 |
| ·合理化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6页 |
| ·基层员工的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 ·基层员工的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 第43页 |
| ·基层员工社会支持和情绪耗竭的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 ·基层员工应对方式和情绪耗竭的关系分析 | 第44-46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46-49页 |
| ·结论 | 第46页 |
| ·局限 | 第46-47页 |
| ·建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附录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