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近二十年来小麦育成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演变规律
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小麦生产现状 | 第10-15页 |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 | 第10-11页 |
·我国小麦生产概况 | 第11-13页 |
·河南小麦生产概况 | 第13-15页 |
·小麦品种演变概况 | 第15-19页 |
·我国小麦品种演变概况 | 第15-16页 |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概况 | 第16-19页 |
·品种在单产提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国外小麦品种对单产提高的作用研究 | 第19页 |
·我国小麦品种更替对单产提高的作用研究 | 第19-20页 |
·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植株高度的演变 | 第20页 |
·生育期的演变 | 第20-21页 |
·产量性状的演变 | 第21-23页 |
·单位面积穗数的演变 | 第21页 |
·穗粒数的演变 | 第21-22页 |
·千粒重的演变 | 第22-23页 |
2. 引言 | 第23-24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24-28页 |
·材料 | 第24页 |
·分析项目 | 第24页 |
·分析方法 | 第24-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8页 |
·小麦品种的遗传演变规律 | 第28-33页 |
·生育期的遗传演变 | 第28-30页 |
·抽穗期的遗传演变 | 第28页 |
·抽穗-成熟期的遗传演变 | 第28-29页 |
·成熟期的遗传演变 | 第29-30页 |
·全生育期的遗传演变 | 第30页 |
·株高的遗传演变 | 第30-32页 |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演变 | 第32-33页 |
·有效穗的遗传演变 | 第32页 |
·穗粒数的遗传演变 | 第32-33页 |
·千粒重的遗传演变 | 第33页 |
·产量的遗传演变 | 第33页 |
·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 第33-38页 |
·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冬水组参试品种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页 |
·春水组参试品种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34页 |
·南部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34-36页 |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通径分析 | 第36-38页 |
·冬水组参试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通径分析 | 第36页 |
·春水组参试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通径分析 | 第36页 |
·南部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通径分析 | 第36-3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8-45页 |
·河南省近二十年来小麦新育成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 第38-41页 |
·冬水组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 第38-39页 |
·春水组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 第39-40页 |
·南部组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 第40-41页 |
·河南省今后十年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 | 第41-45页 |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第41-42页 |
·株型结构 | 第42-43页 |
·抗性 | 第43页 |
·熟期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Abstract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