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世界玉米科研动态及进展 | 第10页 |
·我国玉米育种情况 | 第10-13页 |
·我国玉米育种演变历程 | 第10-11页 |
·我国玉米高产育种 | 第11页 |
·我国玉米抗病育种 | 第11-12页 |
·我国专用玉米育种 | 第12页 |
·主要种质基础和杂优模式 | 第12-13页 |
·吉林省玉米育种情况 | 第13-18页 |
·吉林省玉米种质资源情况 | 第13-14页 |
·吉林省玉米育种回顾 | 第14-15页 |
·20 世纪 50 年代 | 第14页 |
·60 年代 | 第14页 |
·70 年代 | 第14页 |
·80 年代 | 第14-15页 |
·90 年代 | 第15页 |
·进入 21 世纪以后 | 第15页 |
·吉林省玉米育种核心种质 | 第15-16页 |
·吉林省主要杂种优势模式 | 第16页 |
·吉林省种质改良与利用 | 第16-18页 |
·MO17 亚群的改良 | 第16页 |
·自 330 亚群的改良 | 第16-17页 |
·塘四平头类群的改良 | 第17页 |
·Reid 改良 | 第17页 |
·热带种质改良 | 第17-18页 |
2 引言 | 第18-1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供试材料 | 第19-21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42页 |
·吉林省玉米审定概况 | 第23-25页 |
·吉林省玉米审定情况 | 第23-24页 |
·省内外育成单位和品种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品种分布 | 第24页 |
·吉林省玉米品种熟期分布 | 第24-25页 |
·产量分析 | 第25-31页 |
·晚熟品种产量分析 | 第25-26页 |
·晚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 第25-26页 |
·对照种产量变化 | 第26页 |
·中晚熟品种产量分析 | 第26-28页 |
·中晚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 第27页 |
·对照种产量变化 | 第27-28页 |
·中熟品种产量分析 | 第28-29页 |
·中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 第28-29页 |
·对照种产量变化 | 第29页 |
·中早熟品种产量分析 | 第29-30页 |
·中早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 第29-30页 |
·对照种产量变化 | 第30页 |
·早熟品种产量分析 | 第30-31页 |
·早熟品种产量年际变化趋势 | 第30页 |
·对照种产量变化 | 第30-31页 |
·抗病性分析 | 第31-34页 |
·二十年抗病鉴定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1988-2007 年玉米抗病年际变化趋势 | 第32-34页 |
·品质分析 | 第34-38页 |
·粗蛋白含量分析 | 第34页 |
·含量分布 | 第34页 |
·年际变化趋势 | 第34页 |
·脂肪含量分析 | 第34-35页 |
·含量分布 | 第35页 |
·年际变化趋势 | 第35页 |
·淀粉含量分析 | 第35-36页 |
·含量分布 | 第35页 |
·年际变化趋势 | 第35-36页 |
·、容重含量分析 | 第36-37页 |
·含量分布 | 第36-37页 |
·年际变化趋势 | 第37页 |
·赖氨酸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年际变化趋势 | 第38页 |
·杂优模式分析 | 第38-41页 |
·按熟期分析 | 第38-39页 |
·早熟品种模式 | 第38页 |
·中早熟品种模式 | 第38-39页 |
·中熟品种模式 | 第39页 |
·中晚熟品种模式 | 第39页 |
·晚熟品种模式 | 第39页 |
·按发展阶段分析 | 第39-40页 |
·P78599 模式分析 | 第40-41页 |
·、按熟期组分析 | 第40页 |
·按杂优模式分析 | 第40-41页 |
·亲本自交系分析 | 第41-42页 |
·自交系分类分析 | 第41-42页 |
·骨干自交系分析 | 第42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2-50页 |
·产量 | 第42-43页 |
·抗病性 | 第43页 |
·品质 | 第43页 |
·杂优模式 | 第43-44页 |
·亲本自交系 | 第44页 |
·P78599 玉米种质在吉林省的利用与分析 | 第44-46页 |
·P78599 的特点 | 第44-45页 |
·P78599 的利用现状 | 第45-46页 |
·P78599 群种质在吉林省的改良 | 第46页 |
·用以 340 为代表的旅大红骨和 P78599 相互改良 | 第46页 |
·用 Reid 和 P78599 相互改良 | 第46页 |
·用以 Mo17 为代表的 Lancaster 和 P78599 相互改良 | 第46页 |
·未来玉米育种的目标 | 第46-48页 |
·产量 | 第47页 |
·抗病性 | 第47页 |
·品质 | 第47-48页 |
·科技创新 | 第48-50页 |
·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 | 第48页 |
·单倍体技术的应用 | 第48页 |
·循环育种策略 | 第48页 |
·制度创新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英文摘要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