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 有关农村学校评价的研究 | 第11-12页 |
2. 有关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的研究 | 第12-15页 |
3. 有关发展性学校评价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2. 调查研究法 | 第19页 |
3. 个案研究法 | 第19-20页 |
一、解读学校内部评价 | 第20-25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1. 农村普通高中 | 第20-21页 |
2. 学校内部评价 | 第21-23页 |
(二) 学校内部评价的意义 | 第23-25页 |
1. 有利于全体教工由被动管理向参与管理的转变 | 第23页 |
2. 有利于实事求是地对学校工作做出评价 | 第23页 |
3. 有利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 第23页 |
4. 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 第23-25页 |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的问题透视与归因分析 | 第25-38页 |
(一) 问题透视 | 第25-31页 |
1. 理念错位: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理念存在偏差 | 第26-27页 |
2. 指标争议: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指标存在问题 | 第27页 |
3. 实施缺陷: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的系统结构和实施空间问题 | 第27-29页 |
4. 反馈延误: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反馈环节薄弱 | 第29-30页 |
5. 动力不足: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缺少内部需要 | 第30-31页 |
(二) 归因分析 | 第31-38页 |
1. 工具论思想的影响 | 第31-33页 |
2. “拿来主义”评价指标的使用 | 第33-34页 |
3. 组织因素的缺乏 | 第34-35页 |
4. 合作文化的缺失 | 第35-38页 |
三、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体系的建构 | 第38-54页 |
(一) 开展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的依据 | 第38-42页 |
1. 发展性学校评价理念 | 第38-39页 |
2.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特征 | 第39-42页 |
(二)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理论的研究 | 第42-49页 |
1. 评价原则 | 第42-44页 |
2. 评价主体 | 第44-46页 |
3. 评价指标 | 第46-49页 |
(三)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运行机制 | 第49-54页 |
1. 内部评价的方式 | 第50-51页 |
2. 内部评价的运行程序 | 第51-54页 |
四、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54-69页 |
(一) A校简况 | 第54页 |
(二) A校实施内部评价的背景 | 第54-55页 |
(三) A校实施内部评价的实践经历 | 第55-63页 |
1. 成立内部督评中心(即内部评价小组) | 第55-58页 |
2. 内部评价的发展阶段 | 第58-62页 |
3. 内部评价的实践程序 | 第62-63页 |
(四) 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内部评价案例评析 | 第63-67页 |
1. A校内部评价的可取之处 | 第63-66页 |
2. A校内部评价的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五) 几点结论 | 第67-69页 |
1. 只有校领导正确认识并大力支持内部评价,才能使其深入开展 | 第67页 |
2. 只有校内评价小组组织得当和运转顺畅,才能使内部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 第67-68页 |
3. 只有建立与内部评价相关的保障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 第68页 |
4. 只有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普通高中学校持续、快速地发展 | 第68-69页 |
结束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