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7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7-25页 |
·课题背景 | 第17-18页 |
·氯代甲烷的性质、来源及危害 | 第18-20页 |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及危害 | 第20-25页 |
·氯代有机物的处理方法 | 第25-29页 |
·物理法处理氯代有机物 | 第25-26页 |
·生物法处理氯代有机物 | 第26-27页 |
·化学法处理氯代有机物 | 第27-29页 |
·零价铁还原脱氯技术 | 第29-34页 |
·零价铁脱氯技术机理 | 第29-30页 |
·零价铁脱氯技术的应用 | 第30-32页 |
·纳米铁脱氯的应用进展 | 第32-33页 |
·纳米铁的制备方法 | 第33-34页 |
·双金属颗粒对氯代有机物的催化还原脱氯技术 | 第34-38页 |
·负载纳米金属颗粒体系对氯代有机物的脱氯 | 第38-40页 |
·聚偏氟乙烯膜载体的亲水化改性 | 第40-44页 |
·基体改性 | 第40-42页 |
·表面改性 | 第42-44页 |
·纳米颗粒脱氯技术存在的不足 | 第44-45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课题来源 | 第45页 |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研究内容 | 第45-4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47-60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及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制备 | 第49-51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49-50页 |
·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 第50-51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对氯代有机物的脱氯反应 | 第51-52页 |
·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对氯代有机物的脱氯反应 | 第52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及聚偏氟乙烯膜载体表征手段 | 第52-55页 |
·比表面积测定 | 第52-54页 |
·表面形貌观察 | 第54页 |
·颗粒形状及粒径观察 | 第54页 |
·晶体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页 |
·元素含量及离子浓度分析 | 第55-57页 |
·颗粒中钯元素组成分析 | 第55-56页 |
·聚偏氟乙烯复合膜中钯元素的测定方法 | 第56页 |
·氯离子浓度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铁离子浓度的分析方法 | 第57页 |
·目标污染物及脱氯产物浓度的测定 | 第57-60页 |
·氯代甲烷浓度的测定 | 第57-58页 |
·甲烷浓度的测定 | 第58页 |
·氯乙酸浓度的测定 | 第58-59页 |
·乙酸浓度的测定 | 第59-60页 |
第3章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60-73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制备 | 第60-62页 |
·纳米铁颗粒的制备 | 第60页 |
·纳米铁颗粒的钯化 | 第60-61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干燥 | 第61-62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表征 | 第62-72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比表面积 | 第62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晶体结构 | 第62-66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的表面形貌以及元素组成 | 第66-68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钯化效果 | 第68-70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形状及粒径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对氯代有机物的催化还原脱氯 | 第73-104页 |
·不同单质铁还原体系对氯代甲烷的脱氯效果比较 | 第73-76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对氯代甲烷的催化还原脱氯 | 第76-90页 |
·颗粒钯化率对氯代甲烷脱氯率的影响 | 第76-78页 |
·颗粒投加量对氯代甲烷脱氯率的影响 | 第78-80页 |
·溶液初始pH 值对脱氯率的影响 | 第80-82页 |
·氯代甲烷脱氯反应过程中pH 值的变化 | 第82-83页 |
·氯代甲烷初始浓度对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83-85页 |
·氯代甲烷脱氯过程中体系Fe~(2+)浓度的变化 | 第85-87页 |
·氯代甲烷脱氯过程中体系Pd~(2+)浓度的变化 | 第87-88页 |
·氯代甲烷催化还原脱氯的中间产物及终产物 | 第88-90页 |
·氯代甲烷结构性质对催化还原脱氯的影响 | 第90页 |
·氯代甲烷催化还原脱氯路径及反应动力学 | 第90-95页 |
·不同单质铁还原体系对氯乙酸的脱氯效果比较 | 第95-98页 |
·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对氯乙酸的催化还原脱氯 | 第98-102页 |
·颗粒钯化率对氯乙酸脱氯率的影响 | 第98-99页 |
·颗粒投加量对氯乙酸脱氯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溶液初始pH 值对氯乙酸脱氯率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氯乙酸催化还原脱氯反应动力学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104-124页 |
·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制备 | 第104-108页 |
·聚偏氟乙烯膜载体的亲水化改性 | 第104-106页 |
·聚丙烯酸交联聚偏氟乙烯(PAA/PVDF)膜基体的制备 | 第106-108页 |
·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制备 | 第108页 |
·交联制膜液浓度对复合膜载铁量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亲水化及交联处理对颗粒负载效果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不同处理方法复合膜的制备 | 第110-111页 |
·不同处理方法制备的复合膜纳米颗粒负载效果比较 | 第111页 |
·负载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表征 | 第111-122页 |
·负载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 第111-115页 |
·负载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的截断面形貌 | 第115-118页 |
·亲水化及交联处理对复合膜上颗粒团聚状态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聚偏氟乙烯原膜及亲水化改性膜红外光谱分析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复合膜对三氯乙酸的催化还原脱氯 | 第124-145页 |
·不同含铁还原体系脱氯效果比较 | 第124-126页 |
·亲水化及交联处理对复合膜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亲水化交联复合膜对三氯乙酸的脱氯效果 | 第126-127页 |
·亲水化未交联复合膜对三氯乙酸的脱氯效果 | 第127页 |
·交联未亲水化复合膜对三氯乙酸的脱氯效果 | 第127-128页 |
·未亲水化未交联复合膜对三氯乙酸的脱氯效果 | 第128页 |
·不同类型复合膜对三氯乙酸脱氯效果比较 | 第128-131页 |
·复合膜对三氯乙酸的催化还原脱氯 | 第131-141页 |
·膜负载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钯化率对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复合膜负载颗粒投加量对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三氯乙酸初始浓度对复合膜脱氯效果的影响 | 第134-138页 |
·复合膜保存时间对三氯乙酸去除率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复合膜对三氯乙酸催化还原脱氯路径的探讨 | 第139-141页 |
·改性聚偏氟乙烯膜对三氯乙酸吸附的影响 | 第141页 |
·水在复合膜对三氯乙酸催化还原脱氯过程中的作用 | 第141-142页 |
·复合膜催化还原脱氯体系的稳定性 | 第142-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结论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