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氧化还原介体对光合细菌偶氮染料脱色的促进作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36页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第18页
     ·课题来源第18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18页
   ·染料废水的特点及危害第18-20页
     ·染料废水的来源第18-19页
     ·染料废水的特点第19页
     ·染料废水的危害第19-20页
   ·染料废水处理研究现状第20-24页
     ·物理法第20-21页
     ·化学法第21页
     ·生物法第21-24页
   ·微生物偶氮染料脱色现状第24-30页
     ·好氧微生物脱色第24-25页
     ·厌氧微生物脱色第25-26页
     ·化学还原脱色第26-27页
     ·氧化还原介体存在时偶氮染料的厌氧脱色第27-30页
   ·光合细菌法的特点及研究现状第30-34页
     ·光合细菌法处理有机废水的原理与方法第30-32页
     ·PSB法处理有机废水的现状第32-33页
     ·PSB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第33-34页
     ·PSB 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34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4-35页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6-49页
   ·试验材料与装置第36-39页
     ·染料第36页
     ·培养基及模拟废水第36-37页
     ·实验仪器第37-38页
     ·连续流实验装置第38-39页
   ·实验方法第39-44页
     ·高效脱色菌的分离第39页
     ·高效脱色菌的鉴定第39-41页
     ·脱色条件的研究第41页
     ·氧化还原介体对染料脱色的影响第41-42页
     ·介体的固定化第42-43页
     ·间歇实验中介体的强化作用第43页
     ·固定化介体对染料批式脱色的影响第43页
     ·固定化介体对染料连续流脱色的影响第43-44页
   ·分析方法第44-49页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第44-45页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45页
     ·FT-IR测试第45页
     ·循环伏安分析第45页
     ·HPLC-MS分析第45页
     ·微生物形态观察第45-46页
     ·细菌叶绿素的分析第46-47页
     ·生物膜多糖的分析第47页
     ·微生物群落动态和多样性分析第47-49页
第3章 缺氧光生物转盘-好氧MBBR工艺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效能第49-81页
   ·光生物转盘的启动第49-60页
     ·光生物转盘的启动条件第49-50页
     ·启动阶段色度和COD的去除第50-52页
     ·启动成功后其它污染物的去除第52页
     ·光生物反应器中细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52-53页
     ·生物量的测定和微生物相的观察第53-55页
     ·光生物膜的形成过程第55-60页
   ·光生物转盘-好氧MBBR工艺的参数研究第60-68页
     ·光照时间对系统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0-61页
     ·氧气对系统脱色率和COD去除的影响第61-63页
     ·HRT对系统脱色和COD去除的影响第63-64页
     ·染料浓度对系统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4-66页
     ·共基质浓度对系统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6-68页
   ·光生物转盘内光合细菌种群结构的分析第68-77页
     ·硫酸盐对生物膜中光合细菌种类的影响第69-71页
     ·光照对光合细菌种类的影响第71-72页
     ·氧气对光合细菌种类的影响第72-74页
     ·启动阶段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分析第74-77页
   ·实际染料废水的处理第77-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4章 脱色菌的分离鉴定与脱色特性第81-97页
   ·脱色菌的筛选第81-83页
     ·脱色菌的初筛第81-82页
     ·脱色菌的复筛第82-83页
   ·脱色菌株的鉴定第83-87页
     ·菌株的形态学特性第83-84页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第84-85页
     ·菌株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第85-87页
   ·脱色条件的研究第87-92页
     ·pH对菌株W1 脱色的影响第87-88页
     ·光照对菌株W1 脱色的影响第88-89页
     ·碳源和氮源对菌株W1 脱色的影响第89-90页
     ·盐度对菌株W1 脱色的影响第90-91页
     ·染料浓度对菌株W1 脱色的影响第91-92页
   ·RB5 降解产物的分析第92-94页
   ·菌株W1 的酶特性第94-96页
     ·菌株W1 偶氮还原酶的脱色第94-95页
     ·菌株W1 的醌还原酶特性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5章 氧化还原介体对染料脱色的促进作用第97-127页
   ·RB5 生物脱色的自催化作用第98-103页
     ·DM对RB5 纯菌脱色的影响第98-99页
     ·DM浓度对RB5 纯菌脱色的影响第99-101页
     ·DM浓度对RB5 污泥脱色的影响第101页
     ·DM的循环伏安特性第101-102页
     ·RB5 生物脱色的自催化机制第102-103页
   ·DM对其它染料脱色的催化第103-109页
     ·DM对DY11 生物脱色的影响第103-105页
     ·DM浓度对DY11 生物脱色的影响第105-106页
     ·DY11 脱色产物的循环伏安分析及DM的化学脱色第106-107页
     ·DM的红外分析第107-108页
     ·DM的液质分析第108-109页
   ·DM在混合染料脱色中的作用第109-117页
     ·混合染料中AR1 和RB5 吸收峰值的修正第109-111页
     ·AR1 和RB5 的混合脱色第111-112页
     ·RB5 浓度对AR1 脱色的影响第112-113页
     ·RB5 和AR1 的DM对脱色的催化效能第113-114页
     ·不同染料脱色产物对AR1 和RB5 脱色的影响第114-115页
     ·AR1 的脱色产物分析第115-117页
     ·AR1 和RB5 混合降解机制第117页
   ·DM存在时还原剂的作用第117-125页
     ·硫酸盐对染料生物脱色的影响第118-119页
     ·生物硫酸盐还原对染料反复生物脱色的影响第119-120页
     ·硫化物对染料生物脱色的影响第120-121页
     ·再生的硫化物对染料反复脱色的影响第121-123页
     ·外加介体AQS时硫化物对染料脱色的影响第123-124页
     ·DM存在时还原剂的作用机制第124-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6章 介体强化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效能第127-146页
   ·内源介体在反应器中的应用第127-131页
     ·共基质存在时染料的协同脱色第127-129页
     ·缺乏共基质时染料的协同脱色第129-130页
     ·混合染料废水降解过程中紫外-可见光谱变化第130-131页
   ·硫酸盐存在时内源介体的作用第131-136页
     ·硫酸盐对不同染料脱色的影响第131-133页
     ·硫酸盐对COD去除的影响第133-134页
     ·缺氧段硫化合物的分析第134-136页
   ·外源介体的固定化第136-139页
     ·介体的选择第136-137页
     ·AQS柱撑类水滑石中AQS含量及红外表征第137-138页
     ·AQS柱撑类水滑石对染料脱色的促进作用第138-139页
     ·间歇实验中介体固定化方式的比较第139页
   ·固定化外源介体在反应器中的应用第139-144页
     ·固定化方式对系统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139-141页
     ·固定化介体对SO_4~(2-)去除的影响第141-142页
     ·间歇实验中AQS对SO_4~(2-)去除的影响第142-143页
     ·AQS柱撑类水滑石对染料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第143-144页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结论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6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个人简历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再燃过程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下一篇:纳米钯/铁双金属体系对氯代有机物催化还原脱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