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与拉斯韦尔模式 | 第14-22页 |
| ·政府信息公开及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 ·政府信息的含义 | 第14-15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 | 第15页 |
| ·政府信息公开在我国的发展 | 第15-19页 |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历程 | 第15-17页 |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 | 第17-18页 |
|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 | 第18-19页 |
|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下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要素 | 第19-22页 |
| ·"5w"经典传播模式 | 第19-20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要素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主体 | 第22-30页 |
| ·各国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内涵 | 第22-24页 |
| ·各国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界定 | 第22-24页 |
| ·我国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界定 | 第24页 |
| ·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中的应然角色 | 第24-26页 |
| ·公共信息人 | 第24-25页 |
| ·理想传播人 | 第25-26页 |
| ·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上的观念突破 | 第26-30页 |
| ·政府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 第26-28页 |
| ·培养公民"知情权"意识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内容 | 第30-36页 |
| ·当前我国在内容公开上的缺失 | 第30-31页 |
| ·内容和形式上单一 | 第30页 |
| ·把公开等同于公布 | 第30-31页 |
| ·存在"夸大正面,掩盖负面"的现象 | 第31页 |
| ·提高内容公开质量的几项原则 | 第31-34页 |
| ·实事求是的原则 | 第31-33页 |
| ·坚持公开原则 | 第33页 |
| ·解释性新闻原则 | 第33-34页 |
| ·内容公开的范围 | 第34-36页 |
| ·予以公开范围 | 第34-35页 |
| ·不予以公开范围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渠道 | 第36-42页 |
| ·常规渠道 | 第36-38页 |
| ·新闻发布会议 | 第36-37页 |
| ·大众传播媒体 | 第37-38页 |
| ·新兴媒体 | 第38页 |
| ·特殊渠道 | 第38-42页 |
| ·依公众申请公开 | 第38-40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 | 第40-42页 |
| 第六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对象 | 第42-47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对象的变化及研究启示 | 第42-43页 |
| ·政府信息传播对象的变化 | 第42页 |
|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对象变化的研究启示 | 第42-43页 |
| ·政府信息公开中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 第43-47页 |
| ·确立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权力主体"地位 | 第44页 |
| ·积极参与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 第44-45页 |
| ·积极配合政府做好信息反馈 | 第45-47页 |
| 第七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传播效果 | 第47-53页 |
|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47页 |
| ·社会文化的差异 | 第47页 |
| ·心理因素 | 第47页 |
| ·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 | 第47-49页 |
| ·认知度 | 第48页 |
| ·劝服度 | 第48页 |
| ·支持度 | 第48-49页 |
| ·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 | 第49-53页 |
| ·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的作用 | 第49-50页 |
| ·传播效果的反馈机制的完善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