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40页 |
·核黄素的理化性质、功能和用途 | 第11-12页 |
·核黄素的主要生产工艺 | 第12-13页 |
·Bacillus subtilis中核黄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节机制 | 第13-21页 |
·核黄素生物合成及调控相关基因 | 第13-16页 |
·前体物GTP的合成以及代谢调节机制 | 第16-20页 |
·前体物5-磷酸核酮糖的合成以及代谢调节机制 | 第20-21页 |
·产核黄素Bacillus subtilis工程菌的构建和策略 | 第21-27页 |
·代谢模型的建立与模拟 | 第22-23页 |
·传统诱变及基因组重排技术 | 第23-24页 |
·增加核黄素操纵子的转录和表达 | 第24-25页 |
·增加前体物的供给或减少副产物形成 | 第25-26页 |
·其它相关途径的改造 | 第26-27页 |
·系统生物学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系统代谢工程 | 第27-28页 |
·系统代谢工程的有力工具-转录组学 | 第28-37页 |
·转录组技术平台 | 第29-34页 |
·转录组在代谢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34-37页 |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选题背景 | 第37-38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嘌呤代谢对产核黄素枯草芽孢杆菌的影响 | 第40-73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6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41-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主要试剂 | 第42-44页 |
·培养基 | 第44-45页 |
·主要溶液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5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46-47页 |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47页 |
·DNA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47-48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48-49页 |
·酶切体系 | 第49页 |
·内切酶的失活 | 第49页 |
·连接体系的建立 | 第49-50页 |
·DNA 3’凹端的补平 | 第50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0页 |
·枯草芽孢杆菌Spizzen转化 | 第50页 |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50-51页 |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1页 |
·发酵和测定样品中各物质的含量 | 第51-52页 |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的提取 | 第52页 |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的分析和定量 | 第52-53页 |
·枯草芽孢杆菌总RNA中基因组DNA的去除 | 第53页 |
·Real-time RT-PCR操作过程 | 第53页 |
·高氯酸法提取胞内物质 | 第53-54页 |
·胞内核苷酸的测定 | 第54页 |
·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Bradford法 | 第54-55页 |
·谷氨酰胺PRPP转酰胺酶酶活测定 | 第55页 |
·引物 | 第55-56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71页 |
·purF基因双交换整合扩增方式质粒pDGFS的构建 | 第56-58页 |
·purF基因双交换整合方式构建产核黄素基因工程菌 | 第58-60页 |
·双交换整合方式构建基因工程菌生理参数对照 | 第60-63页 |
·purF基因单交换整合扩增方式质粒pUCF24 的构建 | 第63-66页 |
·purF基因单交换整合方式构建产核黄素基因工程菌 | 第66-68页 |
·单交换整合方式构建基因工程菌生理参数对照 | 第68-71页 |
·单交换整合方式构建基因工程菌核黄素产量对照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三章 核黄素高产工程菌的系统分析和目标靶点预测 | 第73-98页 |
·实验材料 | 第74-76页 |
·菌株 | 第74页 |
·实验仪器 | 第74页 |
·实验试剂 | 第74-75页 |
·主要软件 | 第75页 |
·培养基 | 第75页 |
·主要溶液 | 第75-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6-80页 |
·菌株培养与取样 | 第76页 |
·RNA提取及纯化 | 第76-77页 |
·RNA质量检查 | 第77-78页 |
·mRNA样品的反转录、cDNA的片段化及标记 | 第78-79页 |
·基因芯片的杂交、清洗、染色和扫描 | 第79-80页 |
·芯片数据分析方法 | 第80页 |
·RT-PCR验证表达谱结果 | 第80页 |
·胞内代谢物浓度的测定 | 第8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0-96页 |
·取样点的确定 | 第80-81页 |
·RNA的提取、检测、定量 | 第81-82页 |
·基因芯片杂交及结果 | 第82-83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确定 | 第83-84页 |
·RT-PCR验证 | 第84-85页 |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第85-87页 |
·分析产核黄素工程菌全基因组表达谱 | 第87-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四章 胞内PRPP浓度增加对核黄素高产工程菌的影响 | 第98-116页 |
·实验材料 | 第99-101页 |
·菌株 | 第99-100页 |
·实验仪器 | 第100页 |
·实验试剂 | 第100页 |
·培养基 | 第100页 |
·主要溶液 | 第100-101页 |
·实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PRPP合成酶酶活测定 | 第101页 |
·核糖-5-磷酸异构酶酶活测定 | 第101-102页 |
·胞内核糖-5-磷酸测定 | 第102页 |
·流加发酵 | 第10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5页 |
·表达PRPP合成酶载体的构建 | 第102-107页 |
·增强表达 PRPP 合成酶的菌株构建 | 第107页 |
·增强表达 PRPP 合成酶菌株生理参数表征 | 第107-108页 |
·构建同时表达PRPP合成酶及核糖-5-磷酸异构酶的载体 | 第108-110页 |
·同时增强表达PRPP合成酶及核糖-5-磷酸异构酶菌株构建 | 第110-111页 |
·同时增强表达PRPP合成酶及核糖-5-磷酸异构酶菌株生理表征 | 第111-113页 |
·胞内PRPP浓度增加对工程菌核黄素产量影响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前体物平衡供给对产核黄素的影响 | 第116-127页 |
·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117页 |
·主要仪器 | 第117-1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18页 |
·培养基 | 第118页 |
·主要溶液 | 第118页 |
·实验方法 | 第118-119页 |
·3,4-二羟基磷酸丁酮合成酶酶活测定 | 第118页 |
·三磷酸鸟苷(GTP)环水解酶II酶活测定 | 第118-11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6页 |
·B. subtilis 3,4-二羟基磷酸丁酮合成酶编码区的相似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含大肠杆菌ribB基因质粒的构建 | 第120-122页 |
·增强表达3,4-二羟基磷酸丁酮合成酶菌株构建 | 第122-123页 |
·增强表达3,4-二羟基磷酸丁酮合成酶菌株生理参数及核黄素产量表征 | 第123-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27-129页 |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6页 |
附录 | 第146-15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7-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