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1.导论第18-37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8-24页
     ·研究背景第18-21页
     ·研究意义第21-24页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24-31页
     ·国外研究述评第24-28页
     ·国内研究述评第28-31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1-34页
     ·研究思路第31-32页
     ·研究方法第32-34页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第34-37页
     ·技术路线第34-35页
     ·创新之处第35-37页
2.贫困与人口发展的理论与述评第37-66页
   ·贫困、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发展的内涵界定第37-42页
     ·贫困的内涵第37-41页
     ·贫困人口的内涵第41页
     ·贫困人口发展的内涵第41-42页
   ·贫困研究理论第42-55页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第43-44页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第44-45页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第45-47页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第47-48页
     ·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第48-49页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第49-50页
     ·弗朗索瓦·佩鲁的发展极理论第50-52页
     ·郝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理论第52-53页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第53-54页
     ·阿马蒂亚·森的权利剥夺理论第54-55页
   ·人口发展理论第55-60页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理论第56-57页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生产理论第57-58页
     ·索维的人口适度规模理论第58-59页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第59-60页
   ·其他相关理论第60-66页
     ·基本需要理论第60-61页
     ·社会排斥理论第61-62页
     ·社会资本理论第62-64页
     ·机制设计理论第64-66页
3.国内外促进贫困人口发展的实践与经验第66-96页
   ·国外促进贫困人口发展的经验第66-77页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贫第66-69页
     ·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扶贫第69-71页
     ·人力资本投资扶贫第71-73页
     ·利用发展极扶贫第73-74页
     ·发展小额信贷扶贫第74-77页
   ·中国农村反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第77-84页
     ·初期贫困治理阶段(1949—1977)第77-78页
     ·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1978—1985)第78-80页
     ·区域性扶贫开发阶段(1986—1993)第80-81页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第81-82页
     ·农村反贫困新阶段(2001—至今)第82-84页
   ·国内促进贫困人口发展的经验第84-96页
     ·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总体经验第84-88页
     ·国内不同区域的扶贫经验第88-96页
4.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态势与特点第96-123页
   ·贫困的分类与测度第96-111页
     ·贫困的分类第96-98页
     ·贫困线的划定第98-104页
     ·贫困测度的方法第104-111页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严峻态势第111-118页
     ·贫困人口依然众多第111-114页
     ·贫困分布相对集中第114-115页
     ·贫困程度较为深重第115-118页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现阶段的变化特点第118-123页
     ·西部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第118-119页
     ·边缘化分布趋势更加显著第119-120页
     ·老人、妇女、儿童贫困发生率较高第120-121页
     ·文化素质与贫困发生率成反比第121-123页
5.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与影响第123-150页
   ·贫困人口的形成原因第123-145页
     ·直接导致贫困人口形成的原因第123-132页
     ·贫困人口减贫效率较低的原因第132-145页
   ·贫困人口的多重影响第145-150页
     ·不利于政治稳定的实现第145-146页
     ·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146-147页
     ·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147页
     ·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巩固第147-148页
     ·不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第148-150页
6.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战略内涵第150-160页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功能定位第150-154页
     ·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第150-151页
     ·中国宝贵的战略资源储备区第151-152页
     ·中国原生态文化的发源区第152页
     ·中国革命贡献区第152-153页
     ·中国国防安全的前沿阵地第153-154页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战略转型第154-157页
     ·总体战略转型第154-155页
     ·战略模式转型第155-156页
     ·扶贫体制转型第156页
     ·扶贫机制转型第156-157页
     ·战略目标转型第157页
   ·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战略内涵第157-160页
     ·满足基本生存能力第158页
     ·培育基本生产能力第158-159页
     ·提升基本发展能力第159-160页
7.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第160-171页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制度安排第160-165页
     ·确立法律制度第161-162页
     ·完善政策体系第162-163页
     ·规范管理制度第163-164页
     ·实施扶贫计划第164-165页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机制设计第165-171页
     ·扶贫机制改革的战略思路第165-166页
     ·扶贫机制改革的路径安排第166-171页
8.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战略对策第171-196页
   ·加强社会服务第171-175页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第171-172页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第172-173页
     ·健全社会援助制度第173-174页
     ·促进传媒体系建设第174-175页
   ·控制人口数量第175-178页
     ·降低人口生育水平第175-176页
     ·完善人口控制机制第176-177页
     ·突出利益导向第177-178页
     ·建设信息网络第178页
   ·提升人口素质第178-181页
     ·改善贫困人口身体素质第179-180页
     ·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第180-181页
   ·开发社会资本第181-185页
     ·改善社会资本环境第182页
     ·加强政府规划引导第182-183页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第183-184页
     ·推进文化交流整合第184页
     ·完善法律政策体系第184-185页
   ·探索移民搬迁第185-188页
     ·明确指导思想第185-186页
     ·加强组织领导第186页
     ·严格项目管理第186-187页
     ·探索搬迁方式第187-188页
   ·完善保障体系第188-196页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188-191页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第191-192页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第192-194页
     ·创新农村教育保障制度第194-196页
9.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96-199页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第196-198页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第198-199页
参考文献第199-208页
后记第208-209页
致谢第209-211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11-212页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研究
下一篇:中国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