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8页 |
| 0. 导论 | 第18-3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2页 |
|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7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30-75页 |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30-37页 |
| ·Lucas批评 | 第31-32页 |
| ·模型的动态特征 | 第32-33页 |
| ·均衡经济周期模型 | 第33-35页 |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 | 第35-37页 |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框架 | 第37-45页 |
| ·新古典资本积累模型 | 第38页 |
| ·均衡结果 | 第38-39页 |
| ·对生产率冲击的反应 | 第39-41页 |
| ·供给与需求 | 第41页 |
| ·随机模型与不确定性 | 第41-42页 |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 第42-44页 |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数量方法 | 第44-45页 |
| ·与其他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 | 第45-48页 |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改进与扩展 | 第48-63页 |
| ·冲击来源的扩展 | 第49-54页 |
| ·对传播机制的扩展 | 第54-59页 |
| ·模型内在一致性的扩展 | 第59-63页 |
| ·国内的实际经济周期研究述评 | 第63-67页 |
| ·国内的实际经济周期研究进展 | 第63-65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基础的评价 | 第67-72页 |
| ·基本RBC模型的理论观点与政策含义 | 第67-70页 |
| ·应用RBC理论时应持有的态度 | 第70-72页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周期波动 | 第72-75页 |
| 2. 基本RBC模型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 | 第75-95页 |
|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事实 | 第75-78页 |
| ·基本RBC模型:KING-PLOSSER-REBELO模型 | 第78-85页 |
| ·模型经济环境设定 | 第78-79页 |
| ·最优个体决策与竞争性均衡 | 第79页 |
| ·稳态增长 | 第79-81页 |
| ·平稳经济与稳态 | 第81-83页 |
| ·模型的近似求解 | 第83-85页 |
| ·基本RBC模型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 | 第85-93页 |
| ·模型的校准 | 第85-88页 |
| ·模型的求解 | 第88-90页 |
| ·模型的模拟 | 第90-92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 3.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传播机制的扩展 | 第95-134页 |
| ·劳动市场扩展:不可分劳动模型 | 第96-105页 |
| ·理论回顾 | 第97-100页 |
| ·模型的设定与构建 | 第100-103页 |
| ·模型的参数校准 | 第103-104页 |
| ·模拟结果 | 第104-105页 |
| ·引入政府部门 | 第105-110页 |
| ·引入政府部门的模型 | 第106-107页 |
| ·模型的数量分析 | 第107-110页 |
| ·劳动窖藏机制 | 第110-119页 |
| ·引入劳动窖藏假设的模型 | 第110-113页 |
| ·Solow剩余的修正 | 第113-114页 |
| ·模型的数量分析 | 第114-119页 |
| ·要素窖藏机制 | 第119-126页 |
| ·引入要素窖藏假设的模型 | 第119-121页 |
| ·模型的数量分析 | 第121-126页 |
| ·传播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126-131页 |
| ·产出的易变性 | 第126-128页 |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128-130页 |
| ·产出波动的持续性 | 第130-1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134页 |
| 4. 中国的经济波动与技术冲击 | 第134-165页 |
| ·偏向性技术变迁与投资专有技术变迁 | 第135-140页 |
| ·偏向性技术变迁的经验事实 | 第135-137页 |
| ·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经验事实 | 第137-140页 |
| ·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的模型 | 第140-148页 |
| ·基本RBC模型的设定 | 第140-141页 |
| ·引入偏向性技术冲击的模型 | 第141-142页 |
| ·模型的参数校准 | 第142-144页 |
| ·模拟经济的比较分析 | 第144-148页 |
| ·引入投资专有技术变迁的模型 | 第148-163页 |
| ·基本模型设定与构建 | 第148-155页 |
| ·模型的参数校准 | 第155-158页 |
| ·模拟经济的比较分析 | 第158-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 5. 中国的经济波动与财政冲击 | 第165-181页 |
| ·模型的设定与构建 | 第165-172页 |
| ·模型环境设定 | 第165-168页 |
| ·平稳经济与稳态 | 第168-169页 |
| ·竞争性均衡 | 第169-171页 |
| ·有效条件 | 第171-172页 |
| ·校准 | 第172-174页 |
| ·数据的获得和选取 | 第172页 |
| ·模型参数的校准 | 第172-174页 |
| ·模型的评价 | 第174-178页 |
| ·决策规则 | 第174-175页 |
| ·模型的模拟结果 | 第175-1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8-181页 |
| 6. 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货币冲击 | 第181-192页 |
| ·特征事实 | 第182页 |
| ·模型的设定与构建 | 第182-186页 |
| ·基本模型的设定 | 第182-184页 |
| ·竞争性均衡 | 第184-186页 |
| ·校准 | 第186-190页 |
| ·模型参数的校准 | 第186-187页 |
| ·模型的模拟结果 | 第187-1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0-19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92-197页 |
| ·本文解决的问题 | 第192-195页 |
| ·研究展望与结束语 | 第195-197页 |
| 8. 参考文献 | 第197-208页 |
| 9. 附录 | 第208-226页 |
| ·数据 | 第208-217页 |
| ·计算模型均衡配置的递归方法 | 第217-219页 |
| ·社会计划者问题 | 第217-218页 |
| ·递归竞争性均衡 | 第218-219页 |
| ·均衡模型的求解 | 第219-226页 |
| ·线性二次型随机优化问题 | 第219-223页 |
| ·脉冲响应函数 | 第223-226页 |
| 致谢 | 第226-228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