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选题意义 | 第12-17页 |
·论文题目含义 | 第14-15页 |
·选择赫德明《汉语语法》的原因 | 第15-16页 |
·分析方式的选择 | 第16页 |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历史背景 | 第17-26页 |
·赫德明生平 | 第17-19页 |
·赫德明所属的圣言会团体 | 第19页 |
·清末在华传教士的历史、文化与政治背景 | 第19-26页 |
·中国与西方帝国主义 | 第19-21页 |
·传教使命与中国社会 | 第21-22页 |
·中国基督徒 | 第22页 |
·基督宗教的反对势力 | 第22-23页 |
·国家权力代表 | 第23页 |
·1900年后的转变进程 | 第23-24页 |
·德国人在山东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语法分析 | 第26-64页 |
·词汇 | 第26-40页 |
·基本词和一般词 | 第26-34页 |
·文言词 | 第27-28页 |
·外来词 | 第28-31页 |
·新词 | 第31-32页 |
·缩略词 | 第32页 |
·专门用词 | 第32-34页 |
·单纯词和合成词 | 第34-37页 |
·词根 | 第36页 |
·词缀 | 第36-37页 |
·单音词和复音词 | 第37页 |
·派生词 | 第37-38页 |
·复合词 | 第38-40页 |
·语法 | 第40-64页 |
·数词 | 第40-43页 |
·量词 | 第43-44页 |
·动词 | 第44-47页 |
·形容词 | 第47-51页 |
·代词 | 第51-54页 |
·宾语 | 第54-56页 |
·被动态 | 第56-60页 |
·“把”字句 | 第60-62页 |
·尊称中的Sie(您) | 第62-64页 |
第五章 赫德明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贡献 | 第64-121页 |
·赫德明对教育的贡献和其他作品的出版 | 第64-72页 |
·赫德明对教育的贡献 | 第64-70页 |
·赫德明的其他作品 | 第70-72页 |
·赫德明《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贡献 | 第72-97页 |
·赫德明《汉语语法》中的拼音 | 第72-76页 |
·赫德明的《汉语语法》及汉语中的声调 | 第76-78页 |
·赫德明的《汉语语法》及其方言问题 | 第78-79页 |
·赫德明为对德汉语语法教学理论所做的贡献 | 第79-95页 |
·赫德明为当今汉语教科书所做的两项贡献 | 第95-97页 |
·赫德明在撰写《汉语语法》时参考的作品以及作品比较 | 第97-110页 |
·赫德明在撰写《汉语语法》时参考的作品 | 第97-103页 |
·赫德明作品与19世纪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作品的比较 | 第103-105页 |
·赫德明《汉语语法》第一版和第二版的比较 | 第105-110页 |
·赫德明的《汉语成语、俗语和俚语》 | 第110-118页 |
·《汉语成语、俗语和俚语》的基本情况 | 第110-112页 |
·《汉语成语、俗语和俚语》的内容介绍 | 第112-114页 |
·在汉语学习中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 | 第114-118页 |
·赫德明使用的宗教语言 | 第118-121页 |
·赫德明语法书中所使用的宗教语言 | 第118页 |
·“天主”的概念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赫德明的生活和他的作品:毕生小结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后记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