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依恋、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9-17页
    1.1 家庭教养方式第9-12页
        1.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第10-11页
        1.1.2 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第11页
        1.1.3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第11-12页
    1.2 依恋关系第12-14页
        1.2.1 依恋关系的概念第12-13页
        1.2.2 依恋关系内部工作模型第13-14页
        1.2.3 依恋关系的测量第14页
    1.3 社交焦虑第14-17页
        1.3.1 社交焦虑的概念第15-16页
        1.3.2 社交焦虑理论第16页
        1.3.3 社交焦虑的测量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第17-18页
    2.1 家庭教养方式与依恋关系第17页
    2.2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第17-18页
    2.3 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第18页
第3章 研究构想第18-20页
    3.1 研究目的第18页
    3.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3.3 研究创新第19页
    3.4 研究假设第19-20页
第4章 研究设计第20-22页
    4.1 研究方法第20页
    4.2 研究工具第20-21页
        4.2.1 自编青少年一般情况问卷第20页
        4.2.2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第20页
        4.2.3 依恋关系量表(IPPA)第20-21页
        4.2.4 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SAS-A)第21页
    4.3 施测程序第21页
    4.4 研究对象第21-22页
    4.5 分析思路第22页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2-44页
    5.1 被试数据检验第22-23页
    5.2 家庭教养方式情况分析第23-30页
        5.2.1 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第23-24页
        5.2.2 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第24-25页
        5.2.3 家庭教养方式的独生情况差异第25-26页
        5.2.4 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第26-27页
        5.2.5 家庭教养方式在共同生活情况得分上的差异第27-28页
        5.2.6 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父母教育水平差异分析第28-29页
        5.2.7 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第29-30页
    5.3 依恋关系的情况分析第30-36页
        5.3.1 依恋关系的总体情况第30页
        5.3.2 依恋关系的性别差异分析第30-31页
        5.3.3 依恋关系在独生情况上的差异分析第31-32页
        5.3.4 青少年依恋关系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得分差异第32-33页
        5.3.5 青少年依恋关系在共同生活情况上的差异分析第33-34页
        5.3.6 依恋关系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上的影响差异分析第34-35页
        5.3.7 依恋关系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分析第35-36页
    5.4 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情况分析第36-38页
        5.4.1 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总体情况第36页
        5.4.2 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性别差异比较第36页
        5.4.3 独生与否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差异分析第36-37页
        5.4.4 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差异第37页
        5.4.5 青少年社交焦虑在共同生活情况上的差异第37-38页
        5.4.6 青少年社交焦虑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第38页
    5.5 家庭教养方式、依恋关系、青少年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第38-40页
        5.5.1 父亲教养方式与父亲依恋关系的相关分析第38页
        5.5.2 母亲教养方式与母亲依恋关系的相关分析第38-39页
        5.5.3 父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第39页
        5.5.4 母亲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第39页
        5.5.5 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5.5.6 父亲依恋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第40页
        5.5.7 母亲依恋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第40页
    5.6 家庭教养方式、依恋关系、青少年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回归分析第40-41页
        5.6.1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第40-41页
        5.6.2 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回归分析第41页
    5.7 依恋关系在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社交焦虑中的中介/调节效应第41-44页
        5.7.1 母亲依恋对母亲教育和青少年社交焦虑的中介分析第42页
        5.7.2 同伴依恋对家庭教养和青少年社交焦虑的中介分析第42-43页
        5.7.3 父亲依恋对父亲教养和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第43-44页
第6章 探讨和分析第44-50页
    6.1 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第44-45页
        6.1.1 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第44页
        6.1.2 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性讨论第44-45页
    6.2 依恋关系的讨论第45-47页
        6.2.1 依恋关系总体情况第45-46页
        6.2.2 依恋关系的差异性讨论第46-47页
    6.3 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讨论第47-48页
        6.3.1 青少年社交焦虑的总体特点第47页
        6.3.2 青少年社交焦虑情况的差异性讨论第47-48页
    6.4 家庭教养方式与父母依恋的关系分析第48-49页
    6.5 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第49页
    6.6 依恋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第49-50页
    6.7 依恋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分析第50页
第7章 结果与结论第50-52页
第8章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方向第52页
第9章 研究结果对学校、家庭教育和个体的启示第52-54页
    9.1 学校应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缓解社交焦虑第52-53页
    9.2 青少年要行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主动觉察并改变第53页
    9.3 父母应当转移关注点,减少“控制”,多给孩子爱和温暖第53页
    9.4 父亲要更多地参与家庭教养,更充分体现父亲在家庭中的意义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录第58-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说的人际功能
下一篇:基于关联理论的英语语言学学术文章中情态动词CAN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