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农业废弃物产生及处置利用的现状 | 第12-14页 |
·农业废弃物来源、秸秆营养成分及其利用价值 | 第12-14页 |
·我国农业秸秆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14-24页 |
·堆肥化定义、堆肥作用及用途 | 第14-16页 |
·堆肥的生化反应机理 | 第16页 |
·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 | 第16-17页 |
·堆肥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19页 |
·堆肥过程及基本步骤 | 第19-20页 |
·堆肥系统及其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指标 | 第21-23页 |
·国内外堆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23-24页 |
·秸秆腐熟菌剂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农业废弃物堆肥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纤维素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 | 第27-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堆腐材料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堆腐装置 | 第28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小麦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 第30-31页 |
·玉米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 第31页 |
·两种物料堆腐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的比较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蔗糖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 | 第33-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堆腐材料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页 |
·堆腐装置 | 第33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6页 |
·小麦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4-35页 |
·玉米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两种物料堆腐过程中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的比较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脲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 | 第37-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堆腐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堆腐装置 | 第3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38页 |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小麦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38-39页 |
·玉米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脲酶活性的变化 | 第39页 |
·两种物料堆腐过程中脲酶活性的变化的比较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蛋白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 | 第41-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堆腐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堆腐装置 | 第4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1-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小麦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第42-43页 |
·玉米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页 |
·两种物料堆腐过程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的比较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温度、含水率、EC、PH值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 | 第45-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堆腐材料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堆腐装置 | 第45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堆腐过程温度变化 | 第46-50页 |
·堆腐过程含水率变化 | 第50-51页 |
·堆腐过程电导率变化 | 第51-52页 |
·堆腐过程pH值变化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七章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创新与特色 | 第55页 |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