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制度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10-13页 |
一、真实性抗辩事由 | 第10-11页 |
二、公正评论抗辩事由 | 第11页 |
三、特许权抗辩事由 | 第11-12页 |
四、内参免责 | 第12页 |
五、其他抗辩事由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8页 |
一、真实性抗辩事由在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 第13-15页 |
二、公正评论适用范围局限性 | 第15页 |
三、特许权范围规定不明确 | 第15-16页 |
四、公众人物法律规定的空白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之国外比较研究 | 第18-33页 |
第一节 美、英共同的新闻侵权抗辩事由 | 第18-28页 |
一、真实性抗辩事由 | 第18-22页 |
二、公正评论抗辩事由 | 第22-23页 |
三、特许权抗辩事由 | 第23-28页 |
第二节 美、英特有的新闻侵权抗辩事由 | 第28-33页 |
一、美国特有的新闻侵权抗辩事由 | 第28-31页 |
二、英国特有的新闻侵权抗辩事由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制度的完善 | 第33-42页 |
第一节 真实性抗辩事由运用的完善 | 第33-35页 |
一、结合新闻特点正确把握新闻真实的评判 | 第33-34页 |
二、依据宪法精神确定真实性举证责任分配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特许权及公正评论范围的扩展 | 第35-38页 |
一、特许权范围的扩展 | 第35-37页 |
二、扩大公正评论的适用范围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公众人物理论及实际恶意原则的扬弃 | 第38-40页 |
一、对公众人物理论及实际恶意原则的扬弃 | 第38-39页 |
二、确立微罪不举原则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其他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创设 | 第40-42页 |
一、将道歉作为独立的抗辩事由 | 第40-41页 |
二、承认答辩权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