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咏侠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引言 | 第14-27页 |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目的 | 第14-19页 |
二、古代侠文学发展概况 | 第19-25页 |
三、咏侠诗概念的界定 | 第25-27页 |
第一章 侠的兴起与先秦游侠歌谣 | 第27-45页 |
第一节 游侠的兴起 | 第27-33页 |
一、游侠起源问题的学界争议 | 第27-29页 |
二、游侠的产生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先秦游侠风貌及其人格模式的初步确立 | 第33-41页 |
一、先秦游侠风貌 | 第33-38页 |
二、先秦游侠人格模式的确立 | 第38-41页 |
第三节 先秦游侠歌谣 | 第41-45页 |
一、《徐人歌》 | 第41-42页 |
二、《渔父歌》 | 第42页 |
三、《荆轲歌》与《琴女歌》 | 第42-45页 |
第二章 两汉咏侠歌谣俗谚与乐府咏侠诗 | 第45-75页 |
第一节 侠风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45-51页 |
一、汉初宽简的黄老之术 | 第45-46页 |
二、先秦侠风的延续 | 第46-47页 |
三、统治上层重武轻文的倾向 | 第47-49页 |
四、私门养士之风的复燃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汉代游侠的新变及其悲剧结局 | 第51-60页 |
一、古游侠品格的淡化与豪暴侵凌倾向的形成 | 第53-54页 |
二、集团化、集群化和集中化趋势的出现 | 第54-55页 |
三、人格独立性的逐渐丧失与向官府的靠拢 | 第55-57页 |
四、影响力和破坏力的扩大 | 第57-58页 |
五、汉代游侠的结局 | 第58-60页 |
第三节 两汉咏侠歌谣俗谚 | 第60-70页 |
一、产生原因:侠风盛行的土壤与采诗观风的客观刺激 | 第61-62页 |
二、生存状态:与史相依对侠风做真实反映与客观评价 | 第62-68页 |
三、文人接受:对古代咏侠诗产生积极影响 | 第68-70页 |
第四节 汉乐府咏侠诗 | 第70-75页 |
一、《东门行》 | 第70-71页 |
二、《雁门太守行》与《平陵东》 | 第71-73页 |
三、乐府咏侠诗的价值与不足 | 第73-75页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咏侠诗 | 第75-129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侠风与社会风尚 | 第75-80页 |
一、游侠风行的社会文化因素 | 第75-78页 |
二、侠风发展的新趋向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建安咏侠诗的写实作风与侠义复仇主题的形成 | 第80-84页 |
一、建安咏侠诗中的写实特征 | 第80-81页 |
二、侠义复仇主题的形成 | 第81-84页 |
第三节 曹植咏侠诗的抒情倾向与经典化侠意象的确立 | 第84-95页 |
一、曹植的游侠精神气质的形成 | 第84-88页 |
二、经典化侠意象的确立 | 第88-92页 |
三、游侠人格精神的理想化改造 | 第92-93页 |
四、曹植咏侠诗对中国诗歌新园地的开辟意义 | 第93-95页 |
第四节 两晋咏侠诗 | 第95-107页 |
一、延续复仇主题的傅玄咏侠诗 | 第95-97页 |
二、彰显风云之气的张华咏侠诗 | 第97-102页 |
三、深得讽喻之致的左思咏侠诗 | 第102-104页 |
四、呈现金刚怒目的陶渊明咏侠诗 | 第104-107页 |
第五节 南朝咏侠诗 | 第107-123页 |
一、传统侠义精神的张扬 | 第108-110页 |
二、边塞与游侠的交响 | 第110-113页 |
三、抒发现实人生际遇倾向的强化 | 第113-116页 |
四、浮华卑弱之风的弥漫 | 第116-123页 |
第六节 北朝咏侠诗 | 第123-129页 |
一、河朔孕侠风 | 第123-125页 |
二、诗情赞豪侠 | 第125-129页 |
第四章 隋及初盛唐咏侠诗 | 第129-173页 |
第一节 大一统王朝中侠风的再度兴盛 | 第129-134页 |
一、任侠风行的社会文化基础 | 第129-133页 |
二、侠风盛行与文人任侠 | 第133-134页 |
第二节 隋代咏侠诗 | 第134-139页 |
一、南北诗风的初步交融 | 第134-135页 |
二、咏侠诗的旧貌新颜 | 第135-139页 |
第三节 初唐咏侠诗 | 第139-149页 |
一、魏晋六朝诗风的承续与改造 | 第139-144页 |
二、咏侠领域的拓展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凸显 | 第144-149页 |
第四节 盛唐咏侠诗 | 第149-156页 |
一、红尘俗世的喧嚣 | 第149-153页 |
二、边塞大漠的壮歌 | 第153-156页 |
第五节 王维咏侠诗 | 第156-163页 |
一、经典意象的延续:少年意气与侠行边塞 | 第156-158页 |
二、功名理想的强化:赐爵封侯 | 第158-161页 |
三、为侠的彷徨:厌游侠与改节为儒 | 第161-163页 |
第六节 李白咏侠诗 | 第163-173页 |
一、李白游侠精神气质的形成 | 第163-165页 |
二、重事功与重个性的碰撞与平衡 | 第165-169页 |
三、李白咏侠诗的艺术风貌与唐人审美理想 | 第169-173页 |
第五章 中晚唐咏侠诗 | 第173-182页 |
第一节 国势衰颓中侠风的发展与蜕变 | 第173-176页 |
一、侠入藩镇与畸形的养士之风 | 第173-174页 |
二、李德裕的拨乱反正及义侠观念的影响 | 第174-176页 |
第二节 转变之中的咏侠诗 | 第176-182页 |
一、盛唐余音的回响 | 第176-178页 |
二、批判意识与失落情绪的涌现 | 第178-182页 |
结语 | 第182-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