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明清科举与小说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6页
导论第16-31页
 第一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第16-22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第22-25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概述与界定第25-31页
第一章 明清小说作者与科举的关系第31-60页
 第一节 明清小说作者的科举生涯第31-38页
  一、明清小说作者的确定第31-33页
  二、科举身份明确的小说作者及其作品第33-35页
  三、不知科举身份而略知经历的作者及其小说第35-36页
  四、不知姓名但可推测身份者第36-37页
  五、现行推测的作者第37-38页
 第二节 明清文人笔下科举与小说的结缘第38-51页
  一、小说作者对科举的态度第38-43页
  二、小说作者对八股文的态度第43-51页
 第三节 小说作者的地域差异与科举及小说创作的关系第51-60页
  一、小说作者的地理分布和创作类型第51-53页
  二、不同科举身份及经历的小说作者之地域分布第53-55页
  三、不同地域、不同科举身份的小说作者表现科举内容的差异第55-58页
  四、不同地域、不同科举身份的小说作者对小说类型的选择第58-60页
第二章 明清小说中的科举资料第60-109页
 第一节 明清小说所含科举资料的作用概述第60-66页
  一、科举文献的制度化与小说的具体化第60-63页
  二、科举文献的机械化与小说的生动化第63-64页
  三、科举文献的普遍化与小说的个别化第64-66页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中的各级别科举资料第66-95页
  一、明清小说中的童试资料第66-74页
  二、明清小说中的乡试资料第74-85页
  三、明清小说中的会试资料第85-91页
  四、明清小说中的殿试资料第91-95页
 第三节 明清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的各种差异考辨第95-109页
  一、明清两朝科举制度的不同第95-99页
  二、清代满汉科举制度的不同第99-104页
  三、科举制度与实际操作的不同第104-109页
第三章 明清小说中描述的科举社会第109-154页
 第一节 小说中表现的明清科举社会的人物第109-117页
  一、小说人物对科举的拥护与欣赏第109-113页
  二、士子参加科举前的读书心态和生活第113-114页
  三、读书人在科举前后的身份变化第114-117页
 第二节 小说中描述的明清科举社会的教育第117-132页
  一、各种类别的教育体系——学校、私塾、书院第117-123页
  二、科举教育中的课业文本——经书史集、八股选本第123-132页
 第三节 小说中反映的明清科举社会的风气第132-154页
  一、科举与文人集会第132-135页
  二、科举与文人游戏第135-144页
  三、科举与婚姻观念第144-148页
  四、科举与社会风俗第148-154页
第四章 明清科举与小说关系的个案分析第154-172页
 第一节 《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作者考辨第154-163页
  一、《七十二朝人物演义》与《四书》的关系第155-158页
  二、明代八股文评点家——袁黄第158-161页
  三、袁黄创作《七十二朝人物演义》的条件第161-163页
 第二节 《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质疑第163-172页
  一、刘熙载所论八股文“原、反、正、推”式结构的含义第163-165页
  二、《儒林外史》非八股文“原、反、正、推”式结构第165-168页
  三、《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平议第168-172页
第五章 明清小说对游戏八股文的影响第172-193页
 第一节 小说要素在游戏八股文中的渗透第172-181页
  一、游戏八股文中的叙事手法第173-175页
  二、游戏八股文中的人物形象第175-177页
  三、游戏八股文中的通俗语言第177-181页
 第二节 小说特性与游戏八股文类型的对应第181-187页
  一、《四书》文题与小说笔法第181-184页
  二、俗语文题与小说意旨第184-187页
 第三节 小说作者的创作态度对游戏八股文意趣的影响第187-193页
  一、谑而不虐第187-190页
  二、机趣解颐第190-193页
第六章 八股文对明清小说文体的影响第193-222页
 第一节 八股结构与小说布局第193-200页
  一、围绕题意第193-195页
  二、紧抓主线第195-196页
  三、八股结构第196-198页
  四、对股布局第198-200页
 第二节 以时文为小说第200-210页
  一、博论典雅第200-204页
  二、骈丽对偶第204-207页
  三、引用书经第207-210页
 第三节 小说对八股因素的直接容纳第210-222页
  一、小说对儒家经典的讲解第210-214页
  二、小说对八股文及技巧的评论第214-218页
  三、小说对八股术语的运用第218-222页
第七章 八股文与明清小说的理学色彩第222-238页
 第一节 八股文的嬗变与明清小说理学色彩的对应变化第222-232页
  一、明代隆庆以前正统浑厚的八股文与小说的尊儒重道第223-225页
  二、明代隆万时期至明末杂芜的八股文与小说的情理交织第225-227页
  三、清初至乾嘉时期重倡雅正的八股文与小说的泥古道学第227-230页
  四、清代嘉庆以后积重难返的八股文与小说的儒理叛逆第230-232页
 第二节 小说理学色彩的表现方式与八股选才的关系第232-238页
  一、借谈论科举讲理学第232-233页
  二、借解释经典讲理学第233-235页
  三、借科举儒士讲理学第235-238页
第八章 八股文理论与明清小说评点第238-264页
 第一节 小说评点对八股文文法的借用第238-250页
  一、八股死法与文章形式第239-244页
  二、八股活法与文学意韵第244-250页
 第二节 小说评点对八股文评点方式的借用第250-258页
  一、圈点、标抹第250-253页
  二、旁批、眉批第253-256页
  三、总批第256-258页
 第三节 小说评点对八股文体式的借用第258-264页
  一、小说评点的八股代言第258-261页
  二、小说评点的八股结构第261-264页
结论第264-272页
 一、八股文对明清小说繁荣的促进作用第264-269页
 二、科举对小说情节结构的稳定作用第269-272页
参考文献第272-277页
附录一:明确科举身份的明清白话小说作者表第277-281页
附录二:仅略知经历的明清白话小说作者表第281-285页
后记第285-28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86页

论文共2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包公文学研究
下一篇:宋前咏侠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