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电影制片厂研究(1949-1966)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制片厂研究及长春电影制片厂 | 第11-24页 |
·制片厂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制片厂研究的特殊性 | 第11-12页 |
·制片厂研究的构成 | 第12-13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展概述 | 第13-18页 |
·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 | 第13-15页 |
·东北电影公司 | 第15页 |
·东北电影制片厂 | 第15-16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制") | 第16-17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 | 第17-18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十七年"间影片生产概况 | 第18-22页 |
·故事片产量 | 第18-19页 |
·十七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电影题材的类型概述 | 第19-22页 |
·长影厂"十七年"间机构及重要人员组成 | 第22-24页 |
·隶属关系及领导(决策层)的构成 | 第22页 |
·主要创作人员来源 | 第22-24页 |
第2章 政治环境及国家意识形态 | 第24-31页 |
·"十七年"时期国家意识形态概述 | 第24-28页 |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国有制片厂 | 第24-26页 |
·同好莱坞的片厂制相比较 | 第26-28页 |
·苏联对中国及"十七年"期间长影厂的影响 | 第28-31页 |
·电影管理体制上的影响 | 第28-29页 |
·电影题材方面的影响 | 第29-30页 |
·电影创作方面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3章 长春电影制片厂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 第31-37页 |
·"东影"探索的生产模式及初创设想 | 第31-33页 |
·袁牧之和"东影"探索的生产模式 | 第31-32页 |
·袁牧之的初创设想 | 第32-33页 |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制片厂管理体制 | 第33页 |
·决策层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 第33-37页 |
·苏云对长影的早期贡献 | 第34-35页 |
·袁小平的管理特色 | 第35-37页 |
第4章 地处东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 第37-41页 |
·中国片厂制的地域性特征 | 第37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地域性特征 | 第37-41页 |
·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长影影片空间中的体现 | 第38-39页 |
·地域文化在影片中的体现 | 第39-41页 |
第5章 作为一个创作集体以及集体中的个人 | 第41-52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创作群体 | 第41-44页 |
·原"满映"遗留的创作群体 | 第41-42页 |
·来自上海的创作群体 | 第42页 |
·来自解放区的创作群体 | 第42-44页 |
·长春电影制片厂闪烁着的明珠 | 第44-52页 |
·朱文顺和他的惊险影片 | 第44-46页 |
·吕班和讽刺喜剧 | 第46-48页 |
·王炎及其作品:《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