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家庭伦理剧的界定与发展历程 | 第11-16页 |
·家庭伦理剧的界定与研究范围 | 第11-12页 |
·发展脉络 | 第12-16页 |
·起步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 | 第13-14页 |
·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纪前 | 第14页 |
·高潮阶段:新世纪至今 | 第14-16页 |
第2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叙事中人伦关系与社会因素的审美表现 | 第16-30页 |
·夫妻关系中“情”、“性”、“理”的制衡 | 第17-22页 |
·白头偕老之“人伦之和” | 第17-18页 |
·“情”、“性”、“理”分离下的越轨 | 第18-20页 |
·婚姻中的信任危机 | 第20-21页 |
·性的丧失到爱的终结 | 第21-22页 |
·家庭伦理剧中“母亲”、“父亲” | 第22-26页 |
·伟大母亲的多方位表现 | 第22-23页 |
·现代思维与传统道德下的父母与子女的矛盾 | 第23-24页 |
·老年母亲、父亲的黄昏恋 | 第24页 |
·婆媳矛盾的时代特征 | 第24-25页 |
·父性权威削弱下的“慈父” | 第25-26页 |
·“手足之情”的新时代命题 | 第26-27页 |
·非血缘亲情的人文关怀 | 第27-28页 |
·社会因素表现 | 第28-30页 |
第3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叙事特征 | 第30-43页 |
·叙事结构特征 | 第30-34页 |
·顺时序的主体叙事 | 第30-31页 |
·以对比共构的人物关系展开的多重叙事线索 | 第31-33页 |
·生活事件为基础的矛盾冲突 | 第33-34页 |
·时空特征 | 第34-37页 |
·历史时间的阶段性选择 | 第34-36页 |
·现实生活空间与心灵情感空间 | 第36-37页 |
·人物塑造与语言特征 | 第37-43页 |
·人物形象的相形对写 | 第38-40页 |
·闲聊式的语言特色 | 第40-43页 |
第4章 中国家庭伦理剧叙事的创作局限 | 第43-48页 |
·单一叙事套路 | 第43-45页 |
·伦理道德诉求与审美表现的失衡 | 第45-46页 |
·叙事创作的同质化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