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本课题的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网络道德的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网络道德的内涵 | 第16-17页 |
·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 | 第17-19页 |
·网络道德的特征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现实表现 | 第20-33页 |
·主导政治意识淡漠导致社会责任感弱化 | 第20-23页 |
·网络虚拟交往方式导致信任危机 | 第20-22页 |
·网络交往中淡化了社会责任 | 第22-23页 |
·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导致网上不文明行为泛滥 | 第23-25页 |
·网络行为主体监督的缺失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混乱 | 第24页 |
·网络行为主体的不文明行为影响网络环境 | 第24-25页 |
·网络信息技术对全球伦理的挑战 | 第25-27页 |
·网络的国际化趋势导致民族文化的萎缩 | 第25-26页 |
·网络的发展使主权国家保持本国的政治独立面临困难 | 第26-27页 |
·网络虚拟交往过多导致人际关系疏离 | 第27-29页 |
·网络虚拟交往大大减少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 第27-28页 |
·网络中的虚拟交往淡化了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 第28-29页 |
·沉迷于网络引起人性发展扭曲 | 第29-30页 |
·网络黑客的出现导致网络犯罪活动日益猖獗 | 第29-30页 |
·网络犯罪的出现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正常秩序 | 第30页 |
·网络游戏成瘾导致学业荒废 | 第30-33页 |
·网络成瘾问题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状 | 第31-32页 |
·网络综合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38页 |
·互联网自身的原因 | 第33-34页 |
·网络的日益普及 | 第33-34页 |
·网络与现实的分离 | 第34页 |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第34-36页 |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受到周边各种环境的影响和冲击 | 第35页 |
·教育机构缺乏对大学生上网知识的引导 | 第35-36页 |
·大学生网民心理需求过高引发某些心理疾病 | 第36页 |
·其他原因 | 第36-38页 |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网络意识的冲击 | 第36-37页 |
·家庭成员疏于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监管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 第38-44页 |
·以积极心态面对网络 | 第38-39页 |
·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 第38页 |
·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建设 | 第38-39页 |
·不断改革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 第39-40页 |
·确立开放式的德育理念 | 第39页 |
·强调参与式的德育方式 | 第39-40页 |
·主动构建校园网络环境 | 第40-41页 |
·充分依托校园网,建立具有科学性的校园网站 | 第40页 |
·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 | 第40-41页 |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与辅导 | 第41页 |
·干预学生网络行为和心理 | 第41-42页 |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教育 | 第41-42页 |
·出台相关规定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控制和监察 | 第42页 |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 | 第42-44页 |
·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资源占领网络阵地 | 第42页 |
·加强人文精神培育,强化大学生的文明意识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大学生网络使用相关行为调查问卷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奖励 | 第51页 |